【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yanggubv,回应《专访《地厚天高》导演:我想用梁天琦的故事与所有人连结》
我回忆所有读过的书,用来形容古今中外的所有政治人物的词汇中,好像从来没有看到过快乐两字。无论成功的失败的,英雄还是奸恶,聪明狡诈还是愚笨不堪,没人可以得到快乐两字。我想,这就是所有政治人物的宿命所归......
2.夕夕的,回应《专访《地厚天高》导演:我想用梁天琦的故事与所有人连结》
被卷入政治漩涡的人内心都有很多痛苦,却同样有份不愿放弃的坚持,这是我在2014后许多香港年轻人身上看到的。
尽管还未看此纪录片,仍希望感谢导演把这软弱、不够“勇武”的故事呈视,亦感谢天琦愿意与大家分享如此真实的自己。我们都必须接纳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脆弱、不安、伤痛,才能更好的成为最真实的自己而不会轻易迷失。
3.Rainbow___ 回应圆桌话题《中国部分省市现“洋节”禁令,圣诞何错?》
哪有什么所谓的“抵制洋节”,所谓“抵制洋节”只是基层组织夸大解读“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后果,而这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民族主义”服务的。
文化自信,个人认为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感。一个在中国成长起来的正常中国人,对中华文化肯定是有本能的认同感的,这种认同是来自于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而这种认同是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和培养的,也谈不上什么自不自信的。要说现在中共到处的文件和领导人多次的谈话都谈到“培养文化自信”,这其实是想培养“民族主义”这种情绪,最终,还不是为了中共的统治?它怕的不是我们不认同中华文化,它怕的是我们不认同它,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出。
节日,个人认为所有的节日,除了是专门为宗教所特有的一些,比如说“复活节”、“古尔邦节”这类的,其他节日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放松心情、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玩、一起吃饭的机会,图的就是开心。难道非基督教徒过一个圣诞节也要像教徒那样做节?所以从宗教方向上解读一些全世界流行的节日的人,眼中的世界也真的很小,心胸也很狭窄。
4.混天人,回应《为何有胆量梦想乌托邦?七问全民基本收入倡议者Philippe van Parijs》
这个议题很大,我提出一小部分的面向。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梦想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工作,是否对一些领域比较有兴趣,但要考大学或出社会时,因为那些领域比较难以得到稳定收入,而放弃了理想,选择了市场上比较活跃的科系与职业?
目前的经济结构对于每个行业是有行情的,结构把人推向能够稳定赚钱的行业,这些行业的领域就可以用当代主流的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但大家在挤进社会主流所放弃的这些兴趣和梦想呢?有些工作赚不了大钱,但社会上仍然需要一些人来投入,有些产值就是很难用金钱衡量,但却是社会的精神粮食。像是社工、艺术家、人文工作者......
我自己就是个志向比较偏向人文社会,但被爸妈老师建议攻读理工的人,我觉得这个社会需要更多人投入人文领域,但要养活自己就是比较难,也看了一些兴趣是艺术的朋友的生活困境。我认为无条件基本收入的方向,可以让更多人安心选择自己的志趣,而让这个社会增加更多资本主义主流之外的能量。
有些人很直觉性认为无条件把钱给人民会让人民懒惰,但看看目前中港台三地的情形,大多数的人不敢梦想只为了过活,恐怕过劳是更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在经济架构里是不悦的,这些因素会产生一些无形的社会问题。我觉得社会可以更多元发展,大家会更快乐。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吧。
5.绯红杏白,回应《朱顺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网络世界谨言慎行的年轻人们》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见到问题又吾会出声,日日只系识讲“无议员代表到我”。 但要自己讲自己讲自己想要乜既教育制度,乜既管治环境又讲吾出,佢又吾敢投入讨论。对社会事件保持离,但又保持注意;想改变社会错误,但又保守怕吃亏。看着他们真窝囊废。
但事实却是就算现在我们都知道现当权一代正全力出卖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发展机会和引致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倒退。但年轻人仍然系吾出声,就咁白白不满咁比这些政策推出。这当然是由经济环境有关。父母一辈自私自利,又容不下仔女的不同意见,动辄就经济封锁。连上一代都成为了犬儒。令我这一代人付出的代价极大推升。我们在网络上的文化问题根本系其次,最重要的是社会对年轻人的规划和控制早已到了疯狂的地步。连父母都成为了扼杀子女独立思考的一棋子时。年轻人除了隐藏着真实的想法又能做甚么? 更糟糕的是年轻人一旦习惯了他们也成为了犬儒的一部分,令社会不公更难导正。这些一切。不都是现在这当权者最渴望的吗?
6.Fai,回应《安徒:不断下沉的2017年香港》
虽是评论,但极具代表性地反映香港人对中共统治的观感。观感当然可以是主观的,但依据却是客观事实。作为统治者,大多时候是在manage观感。所以,观感这东西,totally significant。如果是为民负责的政府,不会不顾民之观感。这才是中港的认知落差。
有人勒颈到接近灭顶的时候,还是会有声音说“没什么大不了”,说话的人同样被勒得紧紧的。要不自欺,要不欺人。
就算中共“全面”接管了香港,香港人还是会活着,但这种活着和内地人无异,这才是港人最不愿接受的吧——脱敏、无知觉、自我麻木的苟活。
政治,没有一天离开过中国人。所以“拉远”的说法要不是天真就是天真了。
7.杰哥,回应圆桌话题《台大排名低于马来亚大学掀争议,国际大学排名的参考价值有多大?》
我的论点是:台湾高教的问题不在国际排名上面,而是在老师以及学生的感受。
学生是否有在台大的四年中,是否有透过大学的四年更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是否更了解了自己,学校的资源是否帮助学生找寻到学生自己的热情。
教师的部分,学校的考核制度是否有利于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学生的热诚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老师是否可以决定教学以及研究的比重,例如多一点教学少一点研究也可以不用担心经济压力。
校方是否有明确的宗旨,不只是职业训练所,更是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在人生中想法最澎湃的四年找寻他/她的热诚。
我认为这才是检讨台湾高教的方式,回到老师、学生、校方,而非在某人、某组织订定的规则产生的排名。
8.墙奴,回应圆桌话题《行动分散的伊朗反政府示威,会否掀起中东巨浪?》
不仅中东,整个人类世界都正在发生或酝酿巨变。而无需权威领袖的组织方式将逐渐成为主流。虽然目前这种组织方式还很无力,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自组织的力量将远远强于传统的权组织。
9.liusally,回应《IP战局中的台湾新秀:“要把台湾写手的作品卖给上亿人”》
看好。希望能与大陆目前的网文生态相辅相成。
自己本身大陆人,初高中同学有几个写网文现在已经签约。但都和我抱怨过,大陆的网文生态是“劣币驱逐良币”。作者基数大,题材繁多,读者低龄化,所导致的是竞争大的同时导致平台受限于读者,作者受限于平台。
我有一个同学表现的特别明显,她之前高中热爱诗词,文章也算有自己的风格,自从签约之后,编辑要求她改文章名(例如大家常看见的霸道总裁,冷酷王爷等,其实都是产业化导致),然后编辑还要求题材改变,看流行什么写什么,最后强行要她完结,因为我觉得她之后写得不够好。
这个同学签约的不是晋江。晋江作者的自由度大,读者作者水平都较高,但同时竞争压力也大,新人作者出头太难。
其他平台读者水平比较次,同时导致平台为了招揽作者读者做出许多比较偏激的事。
感觉我还没有讲得很明白,但其实大陆的网文格局现在真的是有问题的。
因为在台陆生的缘故,觉得镜文学机会很多:
1.台湾人在大陆平台上写网文的不少,我自己系上50+的教授就有写长篇。将这部分人收回说不定会有奇效。
2.台湾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国高中看大陆网文,这部分人接触到大陆网文的模式,同时也会进行本土化改良,一定能产出更台湾的故事。
3.台湾竞争相对小,走高端网文的可能性更大大。因为筛选难度会更低一些。(而且相当一部分大陆人心中,台湾是中国文学的净土(真的务必走高端路线)
10.墙奴,回应圆桌话题《肩膀以下的部位绝不能碰?性骚扰和开玩笑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要立法,就只能是基于整个社会都认同的共性问题,而不是像这样个有个的理解的个性化事例。性骚扰与性侵不同,后者是一种显然的人身伤害,是一种客观的暴力,而前者则侧重于当事人的主观感受。人的主观感受变化多端,是无法成为社会公认的能够用来判断什么的依据的。因此,想要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给性骚扰界定一个统一标准,而在于实现平权。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