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如何不自欺?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yanggubv,回應《專訪《地厚天高》導演:我想用梁天琦的故事與所有人連結》

我回憶所有讀過的書,用來形容古今中外的所有政治人物的詞彙中,好像從來沒有看到過快樂兩字。無論成功的失敗的,英雄還是奸惡,聰明狡詐還是愚笨不堪,沒人可以得到快樂兩字。我想,這就是所有政治人物的宿命所歸......

2.夕夕的,回應《專訪《地厚天高》導演:我想用梁天琦的故事與所有人連結》

被捲入政治漩渦的人內心都有很多痛苦,卻同樣有份不願放棄的堅持,這是我在2014後許多香港年輕人身上看到的。

儘管還未看此紀錄片,仍希望感謝導演把這軟弱、不夠「勇武」的故事呈視,亦感謝天琦願意與大家分享如此真實的自己。我們都必須接納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脆弱、不安、傷痛,才能更好的成為最真實的自己而不會輕易迷失。

3.Rainbow___ 回應圓桌話題《中國部分省市現「洋節」禁令,聖誕何錯?》

哪有什麼所謂的「抵制洋節」,所謂「抵制洋節」只是基層組織誇大解讀「弘揚中華文化,培養文化自信」的後果,而這一切目的都是為了「民族主義」服務的。

文化自信,個人認為是對一種文化的認同感。一個在中國成長起來的正常中國人,對中華文化肯定是有本能的認同感的,這種認同是來自於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而這種認同是沒有必要刻意強調和培養的,也談不上什麼自不自信的。要說現在中共到處的文件和領導人多次的談話都談到「培養文化自信」,這其實是想培養「民族主義」這種情緒,最終,還不是為了中共的統治?它怕的不是我們不認同中華文化,它怕的是我們不認同它,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出。

節日,個人認為所有的節日,除了是專門為宗教所特有的一些,比如說「復活節」、「古爾邦節」這類的,其他節日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放鬆心情、和親戚朋友聚在一起玩、一起吃飯的機會,圖的就是開心。難道非基督教徒過一個聖誕節也要像教徒那樣做節?所以從宗教方向上解讀一些全世界流行的節日的人,眼中的世界也真的很小,心胸也很狹窄。

4.混天人,回應《為何有膽量夢想烏托邦?七問全民基本收入倡議者Philippe van Parijs》

這個議題很大,我提出一小部分的面向。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夢想過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工作,是否對一些領域比較有興趣,但要考大學或出社會時,因為那些領域比較難以得到穩定收入,而放棄了理想,選擇了市場上比較活躍的科系與職業?

目前的經濟結構對於每個行業是有行情的,結構把人推向能夠穩定賺錢的行業,這些行業的領域就可以用當代主流的經濟學概念來解釋,但大家在擠進社會主流所放棄的這些興趣和夢想呢?有些工作賺不了大錢,但社會上仍然需要一些人來投入,有些產值就是很難用金錢衡量,但卻是社會的精神糧食。像是社工、藝術家、人文工作者......

我自己就是個志向比較偏向人文社會,但被爸媽老師建議攻讀理工的人,我覺得這個社會需要更多人投入人文領域,但要養活自己就是比較難,也看了一些興趣是藝術的朋友的生活困境。我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方向,可以讓更多人安心選擇自己的志趣,而讓這個社會增加更多資本主義主流之外的能量。

有些人很直覺性認為無條件把錢給人民會讓人民懶惰,但看看目前中港台三地的情形,大多數的人不敢夢想只為了過活,恐怕過勞是更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在經濟架構裡是不悅的,這些因素會產生一些無形的社會問題。我覺得社會可以更多元發展,大家會更快樂。
我們一起思考一下吧。

5.緋紅杏白,回應《朱順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網絡世界謹言慎行的年輕人們》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見到問題又吾會出聲,日日只係識講「無議員代表到我」。 但要自己講自己講自己想要乜既教育制度,乜既管治環境又講吾出,佢又吾敢投入討論。對社會事件保持離,但又保持注意;想改變社會錯誤,但又保守怕吃虧。看着他們真窩囊廢。

但事實卻是就算現在我們都知道現當權一代正全力出賣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發展機會和引致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倒退。但年輕人仍然係吾出聲,就咁白白不滿咁比這些政策推出。這當然是由經濟環境有關。父母一輩自私自利,又容不下仔女的不同意見,動輒就經濟封鎖。連上一代都成為了犬儒。令我這一代人付出的代價極大推昇。我們在網絡上的文化問題根本係其次,最重要的是社會對年輕人的規劃和控制早已到了瘋狂的地步。連父母都成為了扼殺子女獨立思考的一棋子時。年輕人除了隱藏着真實的想法又能做甚麼? 更糟糕的是年輕人一旦習慣了他們也成為了犬儒的一部分,令社會不公更難導正。這些一切。不都是現在這當權者最渴望的嗎?

6.Fai,回應《安徒:不斷下沉的2017年香港》

雖是評論,但極具代表性地反映香港人對中共統治的觀感。觀感當然可以是主觀的,但依據卻是客觀事實。作為統治者,大多時候是在manage觀感。所以,觀感這東西,totally significant。如果是為民負責的政府,不會不顧民之觀感。這才是中港的認知落差。

有人勒頸到接近滅頂的時候,還是會有聲音說「沒什麼大不了」,說話的人同樣被勒得緊緊的。要不自欺,要不欺人。

就算中共「全面」接管了香港,香港人還是會活着,但這種活着和內地人無異,這才是港人最不願接受的吧——脫敏、無知覺、自我麻木的苟活。

政治,沒有一天離開過中國人。所以「拉遠」的說法要不是天真就是天真了。

7.杰哥,回應圓桌話題《台大排名低於馬來亞大學掀爭議,國際大學排名的參考價值有多大?》

我的論點是:台灣高教的問題不在國際排名上面,而是在老師以及學生的感受。

學生是否有在臺大的四年中,是否有透過大學的四年更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是否更了解了自己,學校的資源是否幫助學生找尋到學生自己的熱情。

教師的部分,學校的考核制度是否有利於老師幫助學生找到學生的熱誠以及未來可能的方向。老師是否可以決定教學以及研究的比重,例如多一點教學少一點研究也可以不用擔心經濟壓力。

校方是否有明確的宗旨,不只是職業訓練所,更是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幫助學生在人生中想法最澎湃的四年找尋他/她的熱誠。

我認為這才是檢討台灣高教的方式,回到老師、學生、校方,而非在某人、某組織訂定的規則產生的排名。

8.牆奴,回應圓桌話題《行動分散的伊朗反政府示威,會否掀起中東巨浪?》

不僅中東,整個人類世界都正在發生或醞釀巨變。而無需權威領袖的組織方式將逐漸成爲主流。雖然目前這種組織方式還很無力,但隨着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自組織的力量將遠遠強於傳統的權組織。

9.liusally,回應《IP戰局中的台灣新秀:「要把台灣寫手的作品賣給上億人」》

看好。希望能與大陸目前的網文生態相輔相成。

自己本身大陸人,初高中同學有幾個寫網文現在已經簽約。但都和我抱怨過,大陸的網文生態是「劣幣驅逐良幣」。作者基數大,題材繁多,讀者低齡化,所導致的是競爭大的同時導致平台受限於讀者,作者受限於平台。

我有一個同學表現的特別明顯,她之前高中熱愛詩詞,文章也算有自己的風格,自從簽約之後,編輯要求她改文章名(例如大家常看見的霸道總裁,冷酷王爺等,其實都是產業化導致),然後編輯還要求題材改變,看流行什麼寫什麼,最後強行要她完結,因為我覺得她之後寫得不夠好。

這個同學簽約的不是晉江。晉江作者的自由度大,讀者作者水平都較高,但同時競爭壓力也大,新人作者出頭太難。

其他平台讀者水平比較次,同時導致平台為了招攬作者讀者做出許多比較偏激的事。

感覺我還沒有講得很明白,但其實大陸的網文格局現在真的是有問題的。

因為在台陸生的緣故,覺得鏡文學機會很多:

1.台灣人在大陸平台上寫網文的不少,我自己系上50+的教授就有寫長篇。將這部分人收回說不定會有奇效。

2.台灣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國高中看大陸網文,這部分人接觸到大陸網文的模式,同時也會進行本土化改良,一定能產出更台灣的故事。

3.台灣競爭相對小,走高端網文的可能性更大大。因為篩選難度會更低一些。(而且相當一部分大陸人心中,台灣是中國文學的淨土(真的務必走高端路線)

10.牆奴,回應圓桌話題《肩膀以下的部位絕不能碰?性騷擾和開玩笑的邊界在哪裏?》

如果要立法,就只能是基於整個社會都認同的共性問題,而不是像這樣個有個的理解的個性化事例。性騷擾與性侵不同,後者是一種顯然的人身傷害,是一種客觀的暴力,而前者則側重於當事人的主觀感受。人的主觀感受變化多端,是無法成爲社會公認的能夠用來判斷什麼的依據的。因此,想要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給性騷擾界定一個統一標準,而在於實現平權。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