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你的想法有变过吗?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花满月,回应圆桌话题《先赚到钱,再来用赚得的做喜欢的事,你认同吗?》

我认为题目里的“喜欢的事”可以解读为“感兴趣的事业”又或者只是“业余爱好”。
如果只是业余爱好,那么赚得钱之后能更好的完成的话,那无可厚非。我认为文中的马云先生拍电影是属于业余爱好这类。

如果是“感兴趣的事业”的话,社会上有人为理想放弃高薪,放弃稳定的生活,有人选择先稳定下来,再谈追梦。 我曾经的想法可能更趋近于前者。在高中时期我一直想考取美术学院,但由于父母的阻止,我一直未能接受太多的正规美术教育,父母的说法就是:“先稳定下来,以后赚钱了想画再画,当作业余爱好就可以,当作专职事业的话你可能都吃不饱饭”。 现在的话,大学期间追梦道路上并不是很理想,父母年龄也渐高,我需要承担起家庭责任,而不是只顾追梦,靠著微薄薪水一个人去过活。因此我的想法也改变了,更趋近于赚钱后再去谈理想。目前的最大愿望就是毕业工作后攒够钱去国外修读艺术学位,圆了人生一个念想,至于画画是否能成为我的专职工作也许已经不重要了。以前跟一个朋友谈天,他就问我:“你会不会以后找到收入较好的工作后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而去留学?”我的回答是“我也不清楚”。

因此我觉得,如果有人能专心去追逐理想,那是再好不过,然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如此洒脱,可能要先经历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是否能一直保持初衷,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回归这篇文章题目的问题,“先赚到钱,再来用赚得的做喜欢的事,你认同吗?”其实这都是个人选择,我无法说认同不认同,而且我觉得此举再很多情况下都只是下策罢了,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谁不想选择现在立马去做喜欢的事呢?

2. 墙奴,回应圆桌话题《先赚到钱,再来用赚得的做喜欢的事,你认同吗?》

首先到底要赚到多少钱才算是赚到钱了?如果赚到钱,是以亿万富豪为标准,恐怕世上绝大多数人无论怎样努力都做不到。说到底,钱这种社会规则,必然会造成这样的现实:少数人花不完,多数人不够花。并且只要钱还存在,就只能一直如此。而之所以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拥有大量金钱的富豪,则是因为钱的存在本身就是人为制造的稀缺品。天然的稀缺品,人类可以通过创造、生产来消除。而人造的稀缺品,总是有维持自身稀缺的趋势,因此只要它还存在就绝不允许“消除稀缺”的可能发生,所以人们就只能生活在无法人人都富足的稀缺环境中。

3. Gungs,回应圆桌话题《台湾2万人附议“鞭刑”酒驾累犯,严刑能否遏止酒驾?》

我觉得大众普遍看法有一个重点是错的,就是用刑罚去吓阻犯罪。其实真正应该探究的是为何会频频发生酒驾,并且就研究的结果做出加强根本上的教育宣导,而且教育宣导并不是贴几张海报就算做到了,公共设施及教育机构的合作也同样必要。酒驾并非为了想杀死某个人才进行的行为,而是应该有多个可能的因素促成,社会大众不应该想得过度情绪化和简化,媒体也应该要协助大众了解,才能做出理性的讨论并制订合理的法规,而不是肤浅地引进重刑、施行暴力制裁。

说实话我对近期的台湾人越来越失望...各种暴力(言论、肢体、精神)已经自然而然地变成“好人”们认为可以“肃清异己”的工具。真希望台湾人可以尽量多思考各种层面,而不是人云亦云、只会躲在“多数人”的包庇之下伤害他人。

4. 泡沫,回应圆桌话题《不要性感不要情欲,TVB“禁色”是拨乱反正还是过度保守?》

这个工作守则全篇都是在对女性艺人提要求,对男性艺人却只字未提。这恐怕还是停留在sex=女性的性感展示(可能还等于男性的消费和享受)这样的刻板印象吧?human sex是整个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其中的一半对另一半的消费。剧情保守化还是开放化,市场会给出判断;但是这样的包含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决策,是性别歧视。

5. 荼白,回应《读者来函:江歌案如何成为集体讨伐“不义小人”的盛宴?》

看了太多网友对此事的评论...心里不寒而栗,我以为民智已经开化到可以避免另一场文革,但是现在它却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在案卷未公布,事实不清晰的情况下就可以对一个人那样肆无忌惮的批判攻击,恨不得立马让她下十八层地狱...这和我们40年前的那种大批斗有和区别?只不过我们现在无法摧毁一个人的肉体但可以借助网络之力轻易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当举着道德大旗时却做着道德不允许的事,当大力批判人性的时候却将人性的弱点显露无疑。就像作者说的...永远对批判性文字保持警惕。

6. yourp,回应《还用点击量论成败?中国网络综艺有了新玩法》

中国如今的社会是金钱至上的,人人都在追求更多的财富。这些充满着商业气息的综艺节目除了吸睛之外,其实一点营养都没有。这是一个死循环,制作人喜欢,因为它能为他们赚取更多的钞票;观众也喜欢,因为吸引着他们的眼球,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好东西。于是如此下去,制作者们越来越多人会不得不转向制作这种无意义的节目,观众也会越来越充满娱乐至上主义,毫无思考。

也许,当金钱至上这种思想在中国不那么受人追捧时,中国才会变得有思想起来。不过金钱至上思想跟中国文化、也跟当今的政治有关系,这就扯远了。

7. yanggubv,回应《被刺痛的米字旗──记英国逍遥音乐会与国族主义》

在理想的世界里,我希望人与人没有国家和民族之分,大家能够完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和谐共处。

在真实世界里,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数量更多的民族。而这些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纷争是人类战争的主要原因,给无数人带来苦难和不幸。

人是很矛盾的。很多英国人希望脱欧,保持英国的光荣独立,但是他们却不允许北爱尔兰独立,脱离英国。说到底,重要的,与己相关的,就是自己的利益第一。与己无关的,不用付出代价的,不妨放纵一下,高唱正义理想。

8. vonk,回应《异乡人——胡清心:一碗九龙城海派清真牛肉汤,带我重新认识“没文化”的香港》

前半段以牛肉面等例子批评香港没文化害我有点看不下去,以为是篇满是批评的文。

以作者走访博物馆作为转折,最后以回文方式点出上海来的牛肉面,说明香港的文化特色就是殖民、迁移、非大中华主义......

我想台湾和香港“文化”也有这种异曲同工之妙吧。

身为台湾人的我,第一次到香港时有种熟悉的感觉:五颜六色的招牌、殖民的痕迹、来自各国的人民、小小的、乱乱的......。就像文章最后说的,港、台与中国不应以正体字等一直比较谁文化比较高等,陷入文化沙文中,尝试以另一种角度欣赏,就会看到香港文化的美。

9. jackhui,回应圆桌话题《毕业典礼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可以出柜、抗议、喊口号吗?》

口头上坚持良知容易,行动上坚守良知并不容易,一个人是否坚持良知只能观察其行为而不是观察其言语,但抗议仅是原则的表达而不是原则的坚持。

在毕业典礼上抗议,在行动上是影响了典礼的正常进行,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利益(取决于抗议程度),体现的是将自己的意愿(坚持原则)凌驾于规则和他人意愿(典礼的进行)之上。而且所追求的原则涉及的是自己所属的群体利益的增加,而不是单纯的“为他人”。从行为上看不出其公义之处,即使其口口声声说自己争取的是公义,实在很难判断他是在“坚持公义”。

自己相信的原则至高无上,而他人的意愿则不重要,这真的就是公义?

10. Sham,回应《莫哲暐:你在抗争时,政权也在思考》

香港年轻的抗争者似乎忘记了中央政府也是香港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持份者,过分简单地视北京为我们做什么北京都会反对的打压者。

如何与北京斡旋,如何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抗,如何争取更大空间是香港民主运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都建基于对中国和中共的认识程度。思考对手如何思考,对对手背后的谋略更了解,对自身策略的选择和决定也会更有用。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