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花滿月,回應圓桌話題《先賺到錢,再來用賺得的做喜歡的事,你認同嗎?》
我認為題目裡的「喜歡的事」可以解讀為「感興趣的事業」又或者只是「業餘愛好」。
如果只是業餘愛好,那麼賺得錢之後能更好的完成的話,那無可厚非。我認為文中的馬雲先生拍電影是屬於業餘愛好這類。
如果是「感興趣的事業」的話,社會上有人為理想放棄高薪,放棄穩定的生活,有人選擇先穩定下來,再談追夢。 我曾經的想法可能更趨近於前者。在高中時期我一直想考取美術學院,但由於父母的阻止,我一直未能接受太多的正規美術教育,父母的說法就是:「先穩定下來,以後賺錢了想畫再畫,當作業餘愛好就可以,當作專職事業的話你可能都吃不飽飯」。 現在的話,大學期間追夢道路上並不是很理想,父母年齡也漸高,我需要承擔起家庭責任,而不是只顧追夢,靠著微薄薪水一個人去過活。因此我的想法也改變了,更趨近於賺錢後再去談理想。目前的最大願望就是畢業工作後攢夠錢去國外修讀藝術學位,圓了人生一個念想,至於畫畫是否能成為我的專職工作也許已經不重要了。以前跟一個朋友談天,他就問我:「你會不會以後找到收入較好的工作後捨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而去留學?」我的回答是「我也不清楚」。
因此我覺得,如果有人能專心去追逐理想,那是再好不過,然而現實中的大多數人並不能如此灑脱,可能要先經歷一個很長的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是否能一直保持初衷,就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回歸這篇文章題目的問題,「先賺到錢,再來用賺得的做喜歡的事,你認同嗎?」其實這都是個人選擇,我無法說認同不認同,而且我覺得此舉再很多情況下都只是下策罷了,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誰不想選擇現在立馬去做喜歡的事呢?
2. 牆奴,回應圓桌話題《先賺到錢,再來用賺得的做喜歡的事,你認同嗎?》
首先到底要賺到多少錢才算是賺到錢了?如果賺到錢,是以億萬富豪為標準,恐怕世上絕大多數人無論怎樣努力都做不到。說到底,錢這種社會規則,必然會造成這樣的現實:少數人花不完,多數人不夠花。並且只要錢還存在,就只能一直如此。而之所以只有少數人才能成為擁有大量金錢的富豪,則是因為錢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為製造的稀缺品。天然的稀缺品,人類可以通過創造、生產來消除。而人造的稀缺品,總是有維持自身稀缺的趨勢,因此只要它還存在就絕不允許「消除稀缺」的可能發生,所以人們就只能生活在無法人人都富足的稀缺環境中。
3. Gungs,回應圓桌話題《台灣2萬人附議「鞭刑」酒駕累犯,嚴刑能否遏止酒駕?》
我覺得大眾普遍看法有一個重點是錯的,就是用刑罰去嚇阻犯罪。其實真正應該探究的是為何會頻頻發生酒駕,並且就研究的結果做出加強根本上的教育宣導,而且教育宣導並不是貼幾張海報就算做到了,公共設施及教育機構的合作也同樣必要。酒駕並非為了想殺死某個人才進行的行為,而是應該有多個可能的因素促成,社會大眾不應該想得過度情緒化和簡化,媒體也應該要協助大眾了解,才能做出理性的討論並制訂合理的法規,而不是膚淺地引進重刑、施行暴力制裁。
說實話我對近期的台灣人越來越失望...各種暴力(言論、肢體、精神)已經自然而然地變成「好人」們認為可以「肅清異己」的工具。真希望台灣人可以盡量多思考各種層面,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會躲在「多數人」的包庇之下傷害他人。
4. 泡沫,回應圓桌話題《不要性感不要情慾,TVB「禁色」是撥亂反正還是過度保守?》
這個工作守則全篇都是在對女性藝人提要求,對男性藝人卻隻字未提。這恐怕還是停留在sex=女性的性感展示(可能還等於男性的消費和享受)這樣的刻板印象吧?human sex是整個人類中的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其中的一半對另一半的消費。劇情保守化還是開放化,市場會給出判斷;但是這樣的包含著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的決策,是性別歧視。
5. 荼白,回應《讀者來函:江歌案如何成為集體討伐「不義小人」的盛宴?》
看了太多網友對此事的評論...心裏不寒而慄,我以為民智已經開化到可以避免另一場文革,但是現在它卻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在案卷未公布,事實不清晰的情況下就可以對一個人那樣肆無忌憚的批判攻擊,恨不得立馬讓她下十八層地獄...這和我們40年前的那種大批鬥有和區別?只不過我們現在無法摧毀一個人的肉體但可以藉助網絡之力輕易摧毀一個人的精神,當舉着道德大旗時卻做着道德不允許的事,當大力批判人性的時候卻將人性的弱點顯露無疑。就像作者說的...永遠對批判性文字保持警惕。
6. yourp,回應《還用點擊量論成敗?中國網絡綜藝有了新玩法》
中國如今的社會是金錢至上的,人人都在追求更多的財富。這些充滿着商業氣息的綜藝節目除了吸睛之外,其實一點營養都沒有。這是一個死循環,製作人喜歡,因為它能為他們賺取更多的鈔票;觀眾也喜歡,因為吸引着他們的眼球,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好東西。於是如此下去,製作者們越來越多人會不得不轉向製作這種無意義的節目,觀眾也會越來越充滿娛樂至上主義,毫無思考。
也許,當金錢至上這種思想在中國不那麼受人追捧時,中國才會變得有思想起來。不過金錢至上思想跟中國文化、也跟當今的政治有關係,這就扯遠了。
7. yanggubv,回應《被刺痛的米字旗──記英國逍遙音樂會與國族主義》
在理想的世界裡,我希望人與人沒有國家和民族之分,大家能夠完全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和諧共處。
在真實世界裡,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和數量更多的民族。而這些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紛爭是人類戰爭的主要原因,給無數人帶來苦難和不幸。
人是很矛盾的。很多英國人希望脱歐,保持英國的光榮獨立,但是他們卻不允許北愛爾蘭獨立,脱離英國。說到底,重要的,與己相關的,就是自己的利益第一。與己無關的,不用付出代價的,不妨放縱一下,高唱正義理想。
8. vonk,回應《異鄉人——胡清心:一碗九龍城海派清真牛肉湯,帶我重新認識「沒文化」的香港》
前半段以牛肉麵等例子批評香港沒文化害我有點看不下去,以為是篇滿是批評的文。
以作者走訪博物館作為轉折,最後以迴文方式點出上海來的牛肉麵,說明香港的文化特色就是殖民、遷移、非大中華主義......
我想台灣和香港「文化」也有這種異曲同工之妙吧。
身為台灣人的我,第一次到香港時有種熟悉的感覺:五顏六色的招牌、殖民的痕跡、來自各國的人民、小小的、亂亂的......。就像文章最後說的,港、台與中國不應以正體字等一直比較誰文化比較高等,陷入文化沙文中,嘗試以另一種角度欣賞,就會看到香港文化的美。
9. jackhui,回應圓桌話題《畢業典禮上,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可以出櫃、抗議、喊口號嗎?》
口頭上堅持良知容易,行動上堅守良知並不容易,一個人是否堅持良知只能觀察其行為而不是觀察其言語,但抗議僅是原則的表達而不是原則的堅持。
在畢業典禮上抗議,在行動上是影響了典禮的正常進行,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利益(取決於抗議程度),體現的是將自己的意願(堅持原則)凌駕於規則和他人意願(典禮的進行)之上。而且所追求的原則涉及的是自己所屬的群體利益的增加,而不是單純的「為他人」。從行為上看不出其公義之處,即使其口口聲聲說自己爭取的是公義,實在很難判斷他是在「堅持公義」。
自己相信的原則至高無上,而他人的意願則不重要,這真的就是公義?
10. Sham,回應《莫哲暐:你在抗爭時,政權也在思考》
香港年輕的抗爭者似乎忘記了中央政府也是香港民主運動的一個重要的持份者,過分簡單地視北京為我們做什麼北京都會反對的打壓者。
如何與北京斡旋,如何與強大的國家機器對抗,如何爭取更大空間是香港民主運動中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這些都建基於對中國和中共的認識程度。思考對手如何思考,對對手背後的謀略更了解,對自身策略的選擇和決定也會更有用。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