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來函:江歌案如何成為集體討伐「不義小人」的盛宴?

我們都應該反思,為什麼這麼容易被激怒,這麼容易被煽動性的語言帶着走?要警惕這種故意煽動的文字,不然下次去砸日本車的時候,衝在最前面的或許就是你。

新京報《局面》欄目披露的25段對江歌母親與其室友劉鑫的採訪影片,讓案發時在場的另一位中國留學生劉鑫再次走入公眾討論的焦點。

新京報《局面》欄目披露的25段對江歌母親與其室友劉鑫的採訪影片,讓案發時在場的另一位中國留學生劉鑫再次走入公眾討論的焦點。 網上圖片

moreless

刊登於 2017-11-15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王小波在《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一文中說:

半瘋不傻的話,只有從借酒撒瘋的人嘴裏說出來才有人信。假如我說「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不僅沒人信,老農民還要揍我;非得像江青女士那樣,用更年期高亢的嘯叫聲說出來,或者像姚文元先生那樣,帶著怪誕的傻笑說出來,才會有人信。要搞蠱惑宣傳,必須有種什麼東西蓋著臉(對醉漢來說,這種東西是酒),所以我說這種人是在借酒撒瘋。

而隨着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蠱惑宣傳者的角色,就由以咪蒙為首的一批微信公眾號來承擔。上週末以來,一起一年前發生的日本留學生被殺事件重新成為網上熱點。因為《新京報》王志安做的《局面》節目的專訪,被害女學生的室友劉鑫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成了眾矢之的。一起案情本身並不複雜的普通刑事案件,在還沒有開庭審理以前,就有人先給當事人之一的劉鑫定罪,並言之鑿鑿地寫出《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用情緒化的文字和煽情的語言,指責當事人之一的劉鑫見死不救,冷血沒人性,是「人渣」,很該死,「人渣早就原諒了自己,輪不到你來原諒他。人渣不僅早就原諒了自己,還表示絕不原諒你」。

刑事法庭還沒有宣判,而道德法庭已經宣判了劉鑫的死刑,並永世不得翻身。

那麼咪蒙的文章是否經得起推敲呢,據劉鑫的微博上指認,咪蒙文章指稱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做了新頭髮,去跟朋友聚會吃飯的照片,是移花接木動過手腳的偽造之作。該照片實際上是劉鑫跟死者生前合影。

為了製造噱頭和提高點擊率,居然偽造圖片,實在有違新聞原則。據稱,以咪蒙為代表的一批公眾號大V,近日被統戰部門召見,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他們就是靠篡改圖片,張冠李戴來傳播所謂正能量的嗎?

咪蒙創始人馬凌在十九大座談會上的發言中重申,目前以網絡和微信獲取資訊的人群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年輕人佔絕對多數,新媒體的輿論導向對於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至關重要,作為新媒體從業人員應該牢記自己的使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那麼,咪蒙等公號違背新聞報導原則,不惜偽造圖片來誇大宣傳效果,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其預期效果中的一個,就是製造仇恨心理。通過仇恨使受眾喪失自我,這樣就可以為他們洗腦,讓他們跟着節奏走。不管是將來做營銷推廣,還是作為一股網絡力量,都可以為它所用。

小說《一九八四》中,大洋國的人民每天都要進行兩分鐘仇恨活動,兩分鐘仇恨描述黨的叛徒果爾德施坦因,在短片中作出攻擊大洋國一黨專政的言論,反對老大哥,觀看者會情不自禁地憤怒起來,甚至攻擊電幕。男主人公温斯頓本來不以為然,到最後也會被大眾的情緒所帶動,情不自禁的高喊口號,做出攻擊性的舉動。這可以看做是一種集體催眠的行為。類似的場景,文革中毛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衞兵的時候,群眾山呼海嘯,激動不已的情形可以類比。

要煽動仇恨,事實本身是否準確並不重要,只要能引起受眾的反感或者共鳴就可以。這就好像傳銷一樣,傳銷的商品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能忽悠更多的下家進來就可以。所以像咪蒙、北美留學生日報、舊金山灣區華人資訊這類公眾號,似乎並不會用心核實報導的內容,只要內容足夠駭人聽聞吸引眼球,就算達到了目的。

對於受眾,為什麼又這麼容易被情緒所帶動呢。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家裏不讓穿喇叭褲,因為鄰居對他媽媽說,你孩子穿喇叭褲,將來是要坐牢的啊。他媽媽就很氣憤,把他的喇叭褲給剪了。事後回想起來,他媽媽也挺不好意思,不知道當時是着了什麼魔。他媽媽顯然沒有仔細思考過,穿喇叭褲,跟將來坐牢之間,有什麼邏輯聯繫。

公號和政客的蠱惑宣傳,利用的是人性的弱點和人們善良的本性,對於擔心失去一些親近的東西或者情感的恐懼,正如羅永浩的媽媽害怕孩子將來會被抓去坐牢。而對劉鑫動怒的人,則是因為自己心中對於人性善良的維護,不想自己或周遭的人遇到像劉鑫這樣的朋友,而對於事件中的具體陳述是否符合事實,是否符合邏輯,則不會去深究。從心理學上講,是一種錯誤的代入和共情。

在一個眾多公共話題的討論都受嚴格限制的輿論環境,對於無依無靠弱小個體的譴責是成本最小、毫無政治風險,又能彰顯自己正義感的行為,何樂而不為,還顯得自己可以替天行道。同時滿足了在言論管制下,公眾對於社會話題的參與,以及渴望決定公眾議題走向的願望,所以眾多個體加入了這場集體討伐「不義小人」的盛宴。

我們都應該反思,為什麼這麼容易被激怒,這麼容易被煽動性的語言帶着節奏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過於淺薄,符合不符合常理邏輯?要警惕這種故意煽動的文字,不然下次去砸日本車的時候,衝在最前面的或許就是你。

有關部門顯然也看到了這種洶湧的民意可以為己所用,所以盛讚這種非理性的媒體狂歡。環球時報胡錫進說,「這是正義的集體吶喊,它所展現的就是今天中國互聯網的真實面貌」。

在嚴格管控的輿論環境,媒體就會用這種畸形方式達到利益最大化,這對中國人的心性直接或間接影響巨大。思想者也會因為想通過事件發聲,逐漸習慣於熱點語境(無熱點就沒人關注),這對思想的控制和危害也是很大的,一個個熱點思維就像植入思想的隱形鎖鏈。

而受眾則是一次次被集體催眠,一次次被植入一種集體情緒形式和思維形式,常見的概念和語句成了一種語法喚醒/催眠機制,不用時用它掙錢,需要用時就刺激它讓它成為可以操控的民眾力量。這種可控的民意,進可攻,退可守。出可驅動帝吧小粉紅出征,入可懲治不愛國人士剝奪其個人財產,作為一股力量為一些既得利益者所喜愛。

怎麼應對這種情形?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批判性邏輯思維,不要被情緒化文字左右自己的思考,也要堅決跟這種蠱惑宣傳做鬥爭。正如開頭提到的王小波文章中所說:

目前,有些年輕人的抱負似乎就是要炮製一輪新的蠱惑宣傳 — — 難道大家真的不明白蠱惑宣傳是種禍國殃民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抱負只能是反對蠱禍宣傳。我別無選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