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历史是推动国家转型正义的第一步,而面对的前提是先需认知二二八事件的来龙去脉,乃至这七十年来事件是如何被回忆、被论述。二二八事件是政治的、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以缉捕私烟为导火线,燃点起对当时国民政府治理的种种不满,引发政府连串的暴力镇压,迄今,受害人及其家属仍在等候一个道歉、一个公道。在七十年后的今天,针对二二八事件的研究与评论专书众多,还望能通过这张书单,重新拾起这根私烟,以书为媒介,正视这段错节盘根的社会回忆,思索台湾能走的路向。
“对于这些事情,你是真的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台湾游戏《返校》
一、收集记忆︰白色恐怖从未走远
1、《天犹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纪念与究责》陈仪深
《天犹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纪念与究责》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出版社:前卫
作者:陈仪深
长年深耕于二二八事件研究与评论的陈仪深教授,亲身参与及见证有关二二八研究、讨论的发展过程,今把近十数年的研究成果集结成这本《天犹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纪念与究责》,期许以还原历史真相来找出责任归属,一为受害人追讨责任,二为台湾真正的转型正义未来踏出一步。
“为二二八控告中国国民党”是书中一个重要主张,也是作者一直在进行的未竟之事。二二八事件的责任归属与追究过程亦收录在本书的“转型正义”及附录部分,在纪念悼念之外,确切而实质地通过法律途径,迫使政府与现今国民党正面回应历史责任问题,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让社会正义得以彰显。
2、《名单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郑南榕基金会
《名单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出版社:逗点文创结社
作者:郑南榕基金会
在各地的二二八事件中被害人名字不胜枚举,在推动“二二八和平日运动”三十年后、二二八事件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无法尽数罗列。这段二二八事件的历史与记忆,是公共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因除了官方统计公布的受害者以外,回首一步步走来的社会,或直接或间接,或轻或重,都有不少人曾因二二八事件而蒙受迫害。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二二八名单”,《名单之外》找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各自陈列他们心中的名单,各自述说,拼合出一张时代受难图。走过戒严时代的台湾,始有和平纪念建碑或遗址慢慢出现在公众生活空间与论述之中,但尚有更多处在幽暗角落,还没发现的真相与没有得到疗愈的伤痛,需要通过如《天犹未光》的责任追究,让那些受害者名单内外的人,在转型正义的过程中得到属于他们的公道。
3、《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台湾转型正义阶段报告》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
《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台湾转型正义阶段报告》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 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
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理事长黄长玲教授曾说,转型正义的其中一项诉求是:“对过去政治迫害的真相和历史,必须完整地加以呈现。”完整呈现真相为的是要让正义彰显于社会︰处置加害者(一般是当时的统治者)、恢复受害者与还原历史真相。
转型正义是不少新兴民主国家的课题,处理不当将会引发社会不同社群的冲突,造成动荡不安的局面。面对二二八事件与长达四十年的白色恐怖年代,这都是台湾近代史上两次为社会人民带来重大伤害的政治事件,受害者众多、牵连亦甚广,当权者实是无法装作视而不见。这套一共三卷的重磅调查报告出自民间组织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从2007年成立始一直推动法制、人权、历史、政治与文化等各层面的转型正义工作,明确地透过爬梳历史,点出威权时代的错失与对受害者造成何种伤害,并积极以各种的途径敦促执政者承担其责。
4、《无法送达的遗书:记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林易澄、林传凯、胡淑雯、杨美红、罗毓嘉
《无法送达的遗书:记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出版社:春山出版
作者:林易澄、林传凯、胡淑雯、杨美红、罗毓嘉
以2011年档案管理局归还的白色恐怖受难者遗书及文件为蓝本,本书邀来五位作家——林易澄、林传凯、胡淑雯、杨美红及罗毓嘉以文学叙事手法,在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的协助下访问受害者家属,写成访谈报导,一同追溯9名(郭庆、黄温恭、刘耀廷、曾锦堂、郑金河、陈良、詹天增、谢东荣、江炳兴)受害者的人生故事,写成一本以情感先行的历史教育读本。
历史有太多的空白没法以文件、档案来填补,但幸好人还能通过忆述及文字把一段段故事保留下来,稍稍地为本属于国族历史事件的点连上线。跳脱坊间常见的个人生命史传记式纪录,《无法送达的遗书》叫人明白转型正义不只是为着国家社会公义,也是一种体会受害者家属内心心处的真情切意与柔软温柔。
二、多向指南︰历史真相的再接近
5、《解读二二八》李筱峰
《解读二二八》
出版时间:1998年1月
出版社:玉山社
作者:李筱峰
历史学者李筱峰教授一直致力于推行台湾主体史观,其著作《解读二二八》可谓了解二二八事件的绝佳入门书。作者带着对描画历史事件整个轮廓的坚持,借由书中多片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搭配文字叙述来呈现二二八事件的社会背景及发生始末经过,也对事件如何影响台湾有深刻的分析评论。
对比其他二二八事件的专书,《解读二二八》虽看似轻巧小书,但其立论分从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等不同面向去切入当时国民政府与台湾人民之间的冲突,条理有致地刻划当时的社会,为了解二二八事件奠下基础认知。在有一定的了解后,George H.Kerr 葛超智的《被出卖的台湾》与 Ramon H. Myers 马若孟的《悲剧性的开端︰台湾二二八事变》,会在基本概念之上,增补更详尽的细节与资料,带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当时情况。
6、《派系斗争与权谋政治︰二二八悲剧的另一面相》陈翠莲
《派系斗争与权谋政治︰二二八悲剧的另一面相》
出版时间:1995年2月
出版社:时报文化
作者:陈翠莲
相较李筱峰教授以台湾社会局面来理解二二八事件的发生缘由,陈翠莲教授则以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与权谋为核心主轴,正如书名所言,为理解二二八的成因提供不一样的角度。
国民党抵台后内部不同派系对台湾抱持不一的野心与想像,当中三大派系分为︰由军统、政学系(陈仪所处的的治闽班底)和孔宋系统组成的“统治集团”;CC派(以“二陈”陈果夫、陈立夫为首)和三民主义青年团结合台湾本省知识分子的派系;自成一派的地主士绅阶层。以三大集团的权斗背景为之“民间社会”,也因内部斗争而让二二八事的动乱扩大,未有及时以合适的方法来抚顺民意。
7、《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王秋森、陈婉真、李贤群、李坚(第三版)
《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出版社:陈婉真
作者:王秋森、陈婉真、李贤群、李坚
《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初版出版于1984年的洛杉机,其时针对二二八事件的诠释四起,海外台湾人对事件的关注,驱使他们自发搜集事件的资料及为亲历人事进行访谈。“二二八”前后的相关报章与政府来往公文,除记录发生背景与过程外,更是点出当时台湾各地的状况与相关人物的生命历程。
书内严厉地批判其时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的瞒骗与杀戮,并主张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独立自主的起点,确立台湾民族的发展方向。在本年出版的第三版修订许多〈人物〉部分,补充近年相关受害者与其家属的情况,也新增〈国际〉部分,分析二战后的国民党是如何得力于国际情势而获得台湾的主权。
三、更新认知︰七十年后再看二二八
8、《激越与死灭:二二八世代民主路》黄惠君
《激越与死灭:二二八世代民主路》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出版社:远足文化
作者: 黄惠君
曾于1996年参与美丽岛事件口述历史研究计划、从事二二八纪念馆策展人超过十年、自称“台湾伤痕历史研究者”的黄惠君,认为过去二二八事件的论述陷于僵化,坊间普遍关注受害人的回忆叙述,或是中间许多细节被简略,而情感、感知的部分却鲜少被提及。
故《激越与死灭: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强调台湾人在二战后的情感认同变化,以及他们面对社会因语言、治理文化脉络和国际形势的巨变,他们为何感到被屈辱?为何从社会文化精英变成文盲或半文盲?这些激烈的变迁便是黄惠君希望能被呈现,补充过去多从政治、经济角度为主导的理解方法,不只从受害者当事人或其家属为出发点,更是以社会整体的集体回忆与社会情绪诉求为全书结构基调,写出一部以二二八事件为题的众生图相。
9、《重构二二八:战后美中体制、中国统治模式与台湾》陈翠莲
《重构二二八:战后美中体制、中国统治模式与台湾》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出版社:卫城
作者:陈翠莲
与黄惠君的出发点类似,陈翠莲教授的新书《重构二二八》也是希望从传统讨论二二八的叙述与分析走出新方向。她指回顾三波讨论热潮,主要学术研究成果能分为台湾人受害论、文化冲突论与派系斗争论,且都倾向视二二八事件为独特且单一的历史事件。
随着新史料不断被编辑整理,作者意感需有进一步的研究与新论述,把二战后台湾所处的国际环境情势(美国二战后强力介入亚洲事务),以及追溯当年国民党所带来的中国管治模式,把这两大方向更系统化地补充陈述,形塑战后台湾政治史的新讨论架构。
10、《走过:寻访二二八》2015二二八共生音乐节工作小组
《走过:寻访二二八》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出版社:前卫
作者:2015二二八共生音乐节工作小组
共生音乐节是由一群关心历史的台湾年轻人所举办,也是全台湾规模最大的二二八纪念活动。务求以音乐表演、导赏展览和真人图书馆等活动形式,持续吸引在地青年重新关怀与认识二二八事件。2015年共生音乐节以“青年再起”为主题,既强调二二八事件中作为行动主体的角色,也是带着对现今世代青年的期望,传承前人的精神。这本手册乃是配合音乐节、大学巡回影展、二二八史实静态展、受难家属及学者口述分享与地景小旅行等活动,结合阅读、踏查、访谈与省思,既动也静地规划认识二二八途径。
共生音乐节来到2017年已是第五届举办,今年他们希望以众筹形式集资推出Mook(杂志书),包括封面故事〈寻访档案之路〉、特别报导〈1947血染二二八〉和三大专题〈帝国凝视下的1920年代〉、〈1980年代平反行动〉和〈走向未来〉,通过网路使二二八的讯息流布得更广更远。
期待也有能以國際法的角度,來比較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戰勝國與戰敗國的權利與賠償,與宣判後臺灣各族群的權利變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