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身发展主义国家?——“服务中产”的拜登外交政策意味着什么?评论

美国变身发展主义国家?——“服务中产”的拜登外交政策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有什么关键词可以理解年轻的美国国安顾问苏利文的外交战略,那么“中产阶级”和“工业党”也许是两个值得注意的标签。

再见“雅尔塔”:新冷战为何比旧冷战更危险?

国家间政治也许会因此变得更“民主化”,但也意味着世界在未来将更不安全了。

大战?肢解?慢性死亡……开战边缘的乌克兰危机还有哪些剧本?

目前的这场危机及可能出现的战争,很可能是冷战结束之后东欧地区的最大变局。

乌克兰危机:美俄的另类“合作”将更深分化欧洲

俄罗斯陈兵,北约击鼓,基辅从中周旋的危机,更像是三方目前能找到最有利自己的“讨论”乌克兰问题的方式。

印太战略构想:对“均势”的幻觉与被推高的战争风险

毁灭来得越容易,和平就越珍贵些,而将和平希望放置在对战略优势和对人的“理性”的信仰上,它的毁灭就可能来得更快一些。

9/11二十周年:普世主义的终结,与“隔离而平等”的新冷战

早在2001年前后,那个理想中的“地球村”就已经有难以为继的趋势了,如今它作为一种人类理想衰败得更明显了。

阿拉伯之春十年:社会主义和自由民主失败,而中国模式成功了?

如今整整十年过去,我们仍然无法很好地表述乃至理解阿拉伯之春,这比起它对我们今日世界极为深远的影响来说,显得太不平衡了。

北京亮剑,与其说是“港式文革”,不如说是“港式整党”

综观过去两个月香港的政治动员,围绕着政府系统的整顿风声空前。和惯常理解的“文革”不同,“整党”的逻辑更强调政治组织的纪律和行动。

相比贸易战,中美新闻战更接近一场“新冷战”的开端

相比总归有利益可谈的贸易战,这场新闻战毫无形成妥协的现实基础,反而强化着中美相互憎恨的身份,它甚至都不关乎任何对强权和地缘政治的分配,而是“两个民族的斗争”。

媒体观察:中澳間諜疑云,当调查报导遇上新冷战漩涡

王立强事件折射出的媒体和情报部门之间的关系,愈发耐人寻味。

香港困局——北京的一场宪制危机

北京急需政治决断,但这个决断会带来什么?

揽炒、新冷战与颜色革命:历史十字路口的香港与北京

1990年代的幻觉,对谁来说,都一去不复返。北京和香港,真的都准备好了吗?

《英烈保护法》的意外出手,与“暴走漫画”们中枪的意料之中

继“内涵段子”关停,“抖音”、“快手”连遭约谈之后,年初刚出台的《英烈保护法》,又让号称拥有4000万粉丝,估值30亿到40亿元人民币的网络娱乐自媒体“暴走漫画”遭到重创。

沈阳案:北大“metoo”,制度与程序正义的迷思

尽管各界行动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网络在沈阳案的推进中不断成熟,并鲜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权力与结构,但如果支撑它说话、表达的公共空间上了锁,那么,无论是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无论是改变学院体系还是从象牙塔影响社会,就又打回镜花水月的幻影了。

汤兰兰案:“官家”内战,罗生门里的中国舆论场

回看媒体报导的前后始末,稍有了解中国媒体生态的人,无不会皱起眉头:怎么《澎湃新闻》和《新京报》在一则报导上走到一起了?

“北京切除”舆论走到尾声,一场新社会工程悄然展开

除非再遇到什么突发情况而再次吸引眼球,“北京切除”作为2017年的一桩公共事件已经接近尾声。值得我们追问的是:关于“北京切除”,我们的讨论是否到位了?

中國輿情觀察:民族主義如何翻新,如何盡在政權掌控?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空洞,曾经的民族主义,如今已经变成当局控制社会的绝佳法宝。

中国舆情观察:打击娱乐八卦之后,“小粉红模式”走向终结了吗?

2017年过去一半,一系列变动和管控,将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