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农历清明节,一场“爆料”在中国互联网上炸响:几名已经身在海外的北京大学校友、中文系毕业生,接连发布消息,指控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性侵女性。举报者说,20年前,沈阳任教北大中文系期间,性侵了一名叫高岩的女生,导致后者精神崩溃,最终自杀。
20年后,这件早年“旧案”公诸于众。舆论哗然,尤其是社会精英圈子极为关注。随即,《人民日报》刊出评论文章,呼吁彻查事件并跟进后续制度建设;4月6日下午,北大发表声明,承认处分确有其事;4月7日,南大文学院发出通告,认定沈阳道德不合格,建议其辞职,称当年从北大引进沈阳的工作“程序不严谨”,“犯下了错误”。这则声明,获得了包括新华社在内官方与民间媒体的广泛转发;4月8日,北大公开了20年前对沈阳的处理结果,称已经开会讨论反性骚扰制度建设。
这些操作得到了不少好评。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中开始讨论什么样的反性侵制度才更为合理;面对沈阳的否认,举报人公布已经找到了更多性侵受害者作为证人⋯⋯乍看起来,各方力量的参与下,对事情的追责,似乎愈发清楚。
但是,这场风波最终能否撬动,又如何撬动高校体制中的沈疴,不见得可以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