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MeToo 在中国

沈阳案:北大“metoo”,制度与程序正义的迷思

尽管各界行动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网络在沈阳案的推进中不断成熟,并鲜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权力与结构,但如果支撑它说话、表达的公共空间上了锁,那么,无论是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无论是改变学院体系还是从象牙塔影响社会,就又打回镜花水月的幻影了。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语言学系主任的沈阳,被揭发于22年前性侵女学生高岩,令她自杀,引起各界关注。图为北京大学。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语言学系主任的沈阳,被揭发于22年前性侵女学生高岩,令她自杀,引起各界关注。图为北京大学。摄:Imagine China

杨山

刊登于 2018-04-09

##MeToo 在中国##MeToo#杨山#评论

4月5日,农历清明节,一场“爆料”在中国互联网上炸响:几名已经身在海外的北京大学校友、中文系毕业生,接连发布消息,指控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性侵女性。举报者说,20年前,沈阳任教北大中文系期间,性侵了一名叫高岩的女生,导致后者精神崩溃,最终自杀。

20年后,这件早年“旧案”公诸于众。舆论哗然,尤其是社会精英圈子极为关注。随即,《人民日报》刊出评论文章,呼吁彻查事件并跟进后续制度建设;4月6日下午,北大发表声明,承认处分确有其事;4月7日,南大文学院发出通告,认定沈阳道德不合格,建议其辞职,称当年从北大引进沈阳的工作“程序不严谨”,“犯下了错误”。这则声明,获得了包括新华社在内官方与民间媒体的广泛转发;4月8日,北大公开了20年前对沈阳的处理结果,称已经开会讨论反性骚扰制度建设。

这些操作得到了不少好评。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中开始讨论什么样的反性侵制度才更为合理;面对沈阳的否认,举报人公布已经找到了更多性侵受害者作为证人⋯⋯乍看起来,各方力量的参与下,对事情的追责,似乎愈发清楚。

但是,这场风波最终能否撬动,又如何撬动高校体制中的沈疴,不见得可以乐观。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