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深度

印太战略构想:对“均势”的幻觉与被推高的战争风险

毁灭来得越容易,和平就越珍贵些,而将和平希望放置在对战略优势和对人的“理性”的信仰上,它的毁灭就可能来得更快一些。

2019年10月11日,在通往印度南部马马拉普拉姆的路上,一名男子走过欢迎印度总理莫迪和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海报。

2019年10月11日,在通往印度南部马马拉普拉姆的路上,一名男子走过欢迎印度总理莫迪和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海报。摄:Manish Swarup/AP/达志影像

刊登于 2021-12-02

#中美冷战#印太战略#新冷战#印度#杨山#评论

这些年来,“印太”战略(印度-太平洋战略)频繁出现在各式外交军事和国际新闻分析中。以至于仿佛任何时候不从“印太”角度评论一番,这位分析者一定是落伍了。对诸多港台评论者而言,“印太”是华府制衡北京的最新创造,也是让老“亚太”地缘战略局势能够维持在美好旧日时光的关键希望;对北京的许多分析者来说,“印太”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最新手段,是“冷战零和思维”在21世纪的体现。

相比“亚太”,“印太”最大的不同是纳入了印度洋这一围绕着印度的国际空间,对北京来说,这是“中巴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而由美国领头的一系列的地缘战略部署,则以“四边安全对话”(QUAD)和“美英澳联盟”(AUKUS)具体展开。

和“一带一路”虽极为不同,但又类似的是,“印太”与其说是一揽子的清晰战略计划,不如说也是一项有待具体化的“倡议”,是一个正在营销中的地缘政治概念。其推行过程也包括了概念构建,对外推广及“推销”和调整。这一事实,在当下大多数对“印太”的关注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北京、台北、东京或新德里和华盛顿,关于“印太”的文章都是“展望”或“警惕”多于“分析”。这也说明了,这一新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框架,仍然处在需要“成型中”的阶段。

对于“印太”之下衍生出的种种地缘构建——无论是四边对话,又或是三国同盟,又该如何理解?既然“印太”框架并非成型,那么我们不妨回看旧冷战的历史,尤其是旧冷战中结盟体系和战略均势的历史。从而我们会发现,亚洲要出现一个“印太北约”难度极高,而这也意味着“新冷战”要比旧冷战的危险程度更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