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祝紫嫣专访:从湖南到香港,永远要离开却总是回不来风物

《但愿人长久》祝紫嫣专访:从湖南到香港,永远要离开却总是回不来

她记得童年来港之前的所有快乐,从文学到电影,她写下了迁徙的所有感受。

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论:候选作品丰富,但梁朝伟不应该再得奖了吗?

过去一年,香港电影不乏出色佳作,而且比疫情那几年多样化一些,今年的金像奖赛果令观众们满意吗?

吴慷仁:深水埗街头的台湾演员——瘾君子、跑步者、回家的人,都是香港人

相隔多年,他又再次走在香港深水埗街头,默默观看著深水埗那些静止不动、不被注意的瘾士。

执导《3体》首两集曾国祥:边缘人可能是好事,“香港电影”一定要在香港拍?

“到内地我就变香港导演。到外国被觉得是中国导演。我的身份永远都卡在in-between的状态,永远好像入不到主流。”

2023年中国电影现象:奇案电影成绩斐然,是类型的胜利还是自欺欺人?

失序的市场、成熟的观众、陈旧的创作观念与严苛的政治审查,奇案电影的复杂状况,其本身已然也是一桩奇案。

《白日之下》余香凝:我差一点就离开表演的那几个瞬间

从模特儿到演员,从被道德审判到入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听余香凝讲她的演员意识。

【线上端小聚预告】相约金马后:2023泛亚洲华语电影年末盘点

金马六十,赛果将出,三地影评人有何不吐不快?“合拍片”身份不再中港专属,2023华语电影地缘政治大解析。

请回答,1988的香港!一个韩国人,倾家荡产做了世上第一本广东话-韩文字典

韩国民主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在《英雄本色》中找到了英雄;现在他想要做字典报答香港。

《白日之下》导演简君晋:新闻是历史的初稿,电影呢?|专访

这是来得太迟的作品,好像已跟不上今天香港的政治现实,反似是追忆著一个已不存在、仍然悍卫著新闻自由的香港時空

尔冬升谈香港电影:时势使然,香港电影的面子与里子

“香港的年轻导演、编剧、演员做电影很有香港精神,每个在现场都知道这部戏要什么,令我觉得甚至比我们以前那一代更好。”

《年少日记》卓亦谦:我想对他们说,不开心也没有关系

身边朋友的经历启发了他重新看待自己对电影的认识,也促使他必须拍这部题材沉重的处女作。

泰迪罗宾专访:翻过几条长命斜|港产音乐电影《4拍4家族》

“今日香港电影很凄凉,但我又不觉得它会死。另类的东西不一定不行,主流就是你跟著它走,不中也不远,但我不喜欢。”

《那年盛夏我们绽放如花》《七月返归》:擦边球还是嘴砲?如何假装不明白

不应该为赶时麾而轻率地追捧它们为“年度神作”,不妨看远一点,它们都会是这一段“美丽新香港”伤痕年代的代表作。

《白日青春》刘国瑞专访:为什么有的人能被当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

将对社会边缘族群的关切和对身分认同议题的理解,融入两个家庭故事之中。

金像奖现场手记:如何度过一个属于香港电影的穿越之夜

香港电影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光明的未来”,但它没有“现在”。

黄秋生:关键时刻,自己留下讓别人走,还是别人留下自己走?|电影白日青春

“最正确就是这个人选择留下。在最后关头,你们这些示威游行的人,走啦,你们走啦⋯⋯而我就返屋企(回家)了。”

《风再起时》翁子光专访:在这个年代,态度与深度,哪个更重要?

“你有精神洁癖的话,永远不要碰合拍片,可以在本土找新题材,但要走另外一条踩钢线的路很艰险,需要更多魄力。”

专访《1人婚礼》导演周冠威:香港电影耶稣?我今次反对“牺牲”的说法

新电影里有一句对白,“我这辈子都深思熟虑,你让我冲动一次吧。”“这句对白是我啊。你让我做一次吧,那个才是我。”

过去一年最“危险”的香港电影们:百般自我审查,也拿不到一张“准映证”?

“做到这程度,他们无权说我们在影射什么,只能说这些是他们的想像。”

《过时.过节》导演专访:到底我们可否好好讨论香港人的家庭问题?

一个离家出走的故事,是家庭问题,但无数个离开家园的决定,便不再只是一个家庭,而是一座城市的离散,是香港人的“家事”。

导演张婉婷专访:用十年纪录香港千禧世代之后,她想做飞机师

“家庭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我不加以影响。” 家庭给了张婉婷自由。

韦家辉的亚视神剧再出土,从《世纪之战》到《神探大战》中的多元宗教观

如果说《大时代》里描绘的股市是香港城市前途的缩影,那么《世纪之战》的股市则似说整个人生的缩影。

后疫情电影工业,能重拾昔日的怪力乱神吗?——《失衡凶间》访谈

坊间似乎也多了一种自己人撑自己人,以真金白银支持本土电影的使命感,电影工业可以乘着这种使命感向好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