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防疫工作很难科学归科学、政治归政治?一场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斗殴台湾

为什么防疫工作很难科学归科学、政治归政治?一场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斗殴

疫情或疫苗这类高度科学知识相关且具有明确物质基础的议题,在意识形态的催化之下被严重地泛政治化。

台湾保险公司误判疫情风险代价不菲,防疫保单如同“一场赌博”

台湾的保险公司去年销售了数百万张防疫保单,然而随著病例激增,防疫保单的理赔总金额可能超过14亿美元。

清冠一号“让世界看见台湾”,但它真有疗效吗?

卫福部中医药司黄怡超强调,临时许可核定的清冠一号并不是Covid-19用药,其适应症是“外感时疫”。

台湾单日确诊破万,对症药储备、中重症患者治疗,有哪些隐患?

对症药物和胸腔內科医师的短缺,是最大隐患。

数据分析:台湾软封城逾月,人们持续自律吗?“在家工作”状况如何?

一份网上流传的问卷,写满员工对台湾企业防疫政策的不满。我们替你做了初步归纳,并问了问台积电、纬创与和硕等大厂的防疫思路。

林夏如:台湾若想成功生存,威胁不只来自中国

长期而言,人口衰退、能源议题、政治极端化和本位主义,是台湾绕不开的四大挑战。

台湾疫情爆发四十天:病毒攻城,为何医护筋疲力竭、感染不断?

从第一天开始,台湾的防疫战线,便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漏洞。

高琹雯:疫情警戒延续,外带外送是一门长期生意

台湾美食如何在疫情之下存活?除了外送平台,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万华十日记:疫情重灾区,一场对抗病毒的游击战

政府正规军迟迟未到,但在这台北古老的城区里,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只有病毒才是唯一的敌人。

数据分析:“软封城”一周间,台湾民众是否真的比较“自律”?

大台北地区进入三级警戒状态后,各种地点的人流都有显著下降,唯有其中一个目的地,人潮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一杯台湾的Sexy Tea:“茶室”里究竟喝的是什么茶?

台湾这波疫情中,台北万华地区的“茶室”接连出现确诊案例,也让外界好奇这“茶”为何能喝得如此亲密?

台湾抗疫现场:医疗量能吃紧、再遇分区限电

第一线的医师与防疫人员告诉我们:当筛检、疫苗、一般就医需求的民众一齐来求助时,前线如何应战?

从252天零确诊到单日333例本土确诊,台湾防疫的三个挑战

2021年五月,台湾亦进入了确诊案例持续增长的阶段。过去一年多的“空地配合”默契能否以新队形继续保持下去?

专访农委会主委陈吉仲:台湾疫情升温,粮食跟蔬果供应没问题吗?为什么?

台湾本次疫情最严重的万华区,邻近大台北农产批发交易中心“北农”第一市场。农委会是否有战略可以确保本土农产供应无虞?

突发:台湾今日新增180例本土确诊,大台北地区升高至三级警戒

目前大台北地区外出时需全程戴口罩、停止室内5人以上或室外10人以上聚会,且多数营业及公共场域将关闭。

林夏如:台湾防疫和经济的奇迹能够持续吗?

台湾无法独自抵挡中国经济的引力,除非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合作保护台湾的主权与繁荣。

小端网络观察:“防疫诡异”事件后,台湾网友是否越来越不信任《纽约时报》?

从集资买广告“让世界看见”的窗口,到质疑它“立场偏颇报导失真”,台湾人对《纽约时报》的想法是否正在转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