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手记

记者跑在前线紧抓真实的情绪呈现,读者在萤幕背后捕捉细腻的地方感受;记者与读者,那些思想挣扎经沉淀后在这里被记录下来。

记者手记:《纽约时报》图表团队如何用技术讲故事

记者手记:《纽约时报》图表团队如何用技术讲故事

技术是用来服务新闻故事,当我们握有足够的工具,应该仔细地通过所有手边可能的素材,哪样素材最能够冲击读者内心。

读者来函:国际不再恐同日,同志需要“政治出柜”

读者来函:国际不再恐同日,同志需要“政治出柜”

中国同志社群的命运,需要和不同群体联结,需要“政治出柜”──公开、勇敢地谈政治。

记者手记:作为外媒记者,我有个特朗普拒信收藏夹

记者手记:作为外媒记者,我有个特朗普拒信收藏夹

桑德斯团队对外籍记者最友善,去信必有回应。希拉里最有总统架势,报名程序一板一眼。最排外团队,特朗普当之无愧。

读者来函:“开天窗”要你批准?

读者来函:“开天窗”要你批准?

“在原本的位置留下一个个空框,是一种沉默,令人不安的无声。很明显,有些东西不见了,就像我们变成一份无言的报纸。”

记者手记:对精障嫌犯的理解,还有大片的空白待填补

记者手记:对精障嫌犯的理解,还有大片的空白待填补

若社会在关心生命权丧失的重大刑案时,只看见悲痛与可恶,焦躁地期以刑罚彰显正义,类似悲剧恐比以往更加频繁发生。

读者来函:吴维事件背后的中国留学生

读者来函:吴维事件背后的中国留学生

是种族歧视,还是异见人士?取决于语境和翻译

记者手记:该怎么看待一个进入颠狂的法务部长?

记者手记:该怎么看待一个进入颠狂的法务部长?

台湾法务部长罗莹雪这四、五天来的表现,给新闻工作者最严酷的考验就是:究竟该怎么看待一个进入颠狂状态的法务部长?

记者手记:无知是这场猎杀的入场券

记者手记:无知是这场猎杀的入场券

失序是人在疯狂的社会中挣扎的轨迹,可惜这样的挣扎不容易被理解。

Peter Wong:纸媒积累20年后,我加入新媒体战圈

Peter Wong:纸媒积累20年后,我加入新媒体战圈

科技不仅改变了阅读平台、周期,也改变了内容生产思路。最新最快未必是重点。

读者来函:我在健身中心的噩梦三步曲

读者来函:我在健身中心的噩梦三步曲

健身中心在合法与误导之间经营,无怪总是有消费者掉进“迷魂阵”。

设计师手稿:7件东西带我走完2个月葵广之旅

设计师手稿:7件东西带我走完2个月葵广之旅

一个专题,一个设计师,二个月时间,七件物事。

记者手记:在李波的谜之微笑中,向真相突围

记者手记:在李波的谜之微笑中,向真相突围

从书商李波“被失踪”到“被出现”,三个多月来,记者眼见此案在明处的一幕幕变化,更感到暗角中不可测的现实。

小端血泪史:你我如何被脸书算法改变?

小端血泪史:你我如何被脸书算法改变?

如果它让你更容易陷入单一认同,而不鼓励倾听多元声音,如果它的演算法决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许你真的应该警惕了。

我曾在中国“消失”83天,没有任何机构、任何人声称对此负责

我曾在中国“消失”83天,没有任何机构、任何人声称对此负责

这种特别随机的不安全感,像是喝了过量的咖啡后的心悸。要回忆的时候,只好再借酒壮胆,暂时抵挡住恐惧。

像疯子一样爱和记忆,直到世界土崩瓦解

像疯子一样爱和记忆,直到世界土崩瓦解

记忆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给对生命绝望的你:我知道你在求救

给对生命绝望的你:我知道你在求救

“他们不知道,痛苦是绝对值,没有相对性。比较痛苦何其残忍,又何其荒谬。”

编辑手记:政治文明都不同,政治评论怎么会相同?

编辑手记:政治文明都不同,政治评论怎么会相同?

台湾的知识分子,可以兼具社会运动者和立法委员的双重身份,可以自由发言。作为一个生长在大陆的媒体人,面对这样的真实个案,我羡慕,更为大陆的环境感到屈辱。

他们翻墙因为爱国,我翻墙后却发现不再爱国......

他们翻墙因为爱国,我翻墙后却发现不再爱国......

没想到“墙外”所见种种,将我过去对这个国家的印象、认知、国族想象一一打翻再重构。

记者手记:我想撕下标签,我想让对话的起点不是仇恨

记者手记:我想撕下标签,我想让对话的起点不是仇恨

形形色色的陆生们,当然不应该被无差别地集体定义为“爱国洗脑五毛”。同样作为陆生,来港前后我经历了复杂的认同变化。但当我看待自己的身份,还是常常想,我需要为我出生成长的中国背负道德责任吗?

记者手记:在同志面前,怎样牙牙学语说爱情?

记者手记:在同志面前,怎样牙牙学语说爱情?

他们的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望到更广阔天空的窗子,他们像是东方来的哲人,我则是爱情旅途中的初生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