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编读手记互联网政治

小端血泪史:你我如何被脸书算法改变?

如果它让你更容易陷入单一认同,而不鼓励倾听多元声音,如果它的演算法决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许你真的应该警惕了。

端传媒社媒组“小端网络观察”

刊登于 2016-03-26

#互联网政治#编读手记#互联网

端传媒脸书(facebook)。端传媒脸书(facebook)截图
端传媒脸书(facebook)。

早在五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很多人就知道脸书不仅是信息平台,更召唤出了社交媒体的真正力量。而我自己亲身见证这力量,是在2014年的台湾太阳花学运。两年前的这时,一看到朋友脸书上发的“告急”讯息我便赶往现场希望见证事件,那时我还不知道,在接下来的24天里,网络社群的力量会怎样塑造这场运动。后来,有人用脸书召集市民;有人用脸书专页直播现场;有人通过脸书连结各个语言时区的世界;有人通过网络募款在纽约时报上买广告,3个小时就募集到633万元台币;传统新闻台比拼不过新生网媒,新媒体不断涌现...…一场运动中,脸书串联起了整个社会,当时形成的成百上千个社交媒体联结,至今还在影响台湾社会。

而当我自己满怀理想成为“小端”(端传媒社媒编辑的暱称,编者注)之一时,我并不知道,脸书作为传播工具的性质,其实已经在一点点地转变了。

几天前,有接近15万粉丝的中央社专页发布消息,称“因应成长相当缓慢的粉丝数及流量”他们将“尝试每半小时一PO,深夜也继续发文”。在这一血汗声明下面,大量专页跑来签到,一名同样在做网编的朋友转载了这个帖文,说,半小时一po真的好焦虑。

半小时一po,这恰恰就是小端的脸书发帖节奏。

很多人觉得一个脸书小编的工作很简单:不过是把记者们写好的文章附上一段Intro加上文章链接发上fb不就好了?但当我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却发现这份工作一点也不容易。

在网络尚未盛行的时代,我们的资讯大多来自于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它们中的有一些,通过优质深入的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另外的绝大多数媒体垄断的是你的选择——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有限,电视台和报纸就那么一两家,他们放什么,你就得看什么,在那个时代你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今日,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垄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透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则越来越显著。皮尤研究中心在2015年7月公布的调查报告说,有63%受访者是透过脸书来了解新闻事件,而在2013年这个数字只有47%。脸书正在塑造新闻产业的新模样:越来越少的读者会注意一家新闻网站的主页长什么模样,版面结构是什么样,人们刷著脸书的时间线,等待著消息被推到自己眼前。

这时候作为小编,唯一的思考目标就是怎样让自家文章尽可能多地被看到,进而提高点阅量。这真是一份血汗差事:每篇文章需要仔细阅读后写引语──要足够吸引人!而端的中港台读者笑点泪点差异之大,常常是顾此失彼;要研究曝光算法,根据曝光率选择最好的发布方式和时间;要follow即时新闻──有突发事件出现时,读者的timeline上怎么能没有你的存在!还要制作原创内容,脸书比网站有更轻松、亲密的阅读环境,小编需要卖萌卖身与读者温馨互动;要分析后台数据,反馈给前线记者编辑们;要充当PR,解答读者和各方疑问,说不定新的选题就此生成;当出现了“关公灾难”(公关危机),还是正牌消防员……然而,留给小编的永恒苦恼难题是:不管文章内容多么有料,图片多么美,你的专页的点赞与分享量就是……涨得好慢哦。

脸书反过来“主导”媒体

刚开始,我尝试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是不是文案没办法衬得起同事们优质的报导?但当我咨询过那些同样做过脸书小编的同行们,却意外收获了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想到的答案:当人们越来越依赖脸书获取资讯,脸书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正是脸书开始反过来“主导”媒体第一步。

大多数网络媒体依托脸书来扩大影响力,通过不断发布内容吸引读者,将读者导入自己的网站或者App,从而获得流量。在脸书的世界里,like和share就是生命,各式各样内容耸动、带著强烈情绪特征的“头条热点”就这样源源不断地生成,擅于此道的新一代社交媒体巨头也快速崛起。然而,即便是这些“网络既得利益者”,也逃不开社交媒体本身的五指山。这个带给他们巨大利益的机制,并没有平等自由的基础。

脸书演算法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虽然你关注了300个账号,但是演算法(algorithm)可能只让你看到了其中30%的内容。这是脸书根据你对好友的按赞分享记录、搜索纪录,自动整合出的一套过滤机制,它帮助你过滤掉你可能“不感兴趣”或者“不认同”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过滤气泡现象”(Filter Bubble)。而这种效应最终导致了“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慢慢地,人们只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习惯与自己观点相同价值观相符的人沟通,一个一个“同温层”在社群空间里形成,彼此之间却越走越远,媒体生态和以往大不相同。

2015年5月,脸书进行了一次演算法调整,首先你的好友贴文将优先于粉丝专页的内容出现在你面前,其次,专页发文频率越高,粉丝互动越多,按讃留言分享越多,才越容易出现在用户的Timeline上。同时脸书也提醒专页的管理员,经过这一次调整之后,文章触及率和透过脸书连结到外域网站的Referral Traffic(推荐流量)也会下降。这简简单单的两点,却引发了整个脸书媒体圈的一次大范围“地震”。

就在脸书调整演算法之后,根据SimilarWeb所做的网站排名与流量数据资料,在2015年,大多数在脸书上经营的媒体都在经历“寒冬”:脸书上前30大媒体在2015年的前10个月中,经由脸书导入的流量下降了32%,而前10大媒体的流量更是大跌42.7%。同时根据Locowise在2015年对脸书专页贴文原始触及率的统计发现,在2015年的下半年,整个脸书专页的触及率下降了整整11%!同时,脸书半强迫式地迫使专页经营者购买广告,例如脸书上拥有677万粉丝的BuzzFeed,每年在脸书上砸下数百万美元用于广告推广,然而面对此次脸书媒体的全面衰退,也只能勉勉强强保持住流量,不少媒体甚至传出裁员消息。针对此次媒体在脸书上的大衰退,有分析者认为,这只是脸书一系列演算法调整的开始,未来它随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再次更动规则,而没有人可以约束它。

与此同时,脸书也开始著手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外链不被鼓励,脸书鼓励用户直接发布内容。2015年5月,脸书上线了一款名为Instant Articles的新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让新闻媒体预先上传其文章内容到脸书的系统中,从而使文章在脸书上的浏览更加迅速且顺畅,还能针对个别文章段落进行回应和按讃,如果文章特别受欢迎,在脸书上的普及率将大幅提高。

这项服务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但同时也将媒体内容都收入脸书囊中。作为内容生产者,一旦你开始依赖Instant Articles,短期内你会获得流量带来的广告收益,但是对于拥有独立网站和app来说的媒体来说,你的专页流量会完全被脸书占据,发文内容也会被脸书设计好的演算法则给绑住。就长远来看,一旦脸书再次调整演算法或是调整流量收益的分配,这些“脸书化”的媒体势必受到连带影响。对于许多如今必须依托脸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的媒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选择:若你选择服膺,一切依照脸书的规则且为了维持影响力而支付大量广告费用,短时间内你会收获更好的脸书流量甚至是广告收益,但长时间来说你的内容会变为脸书的一部分,却不利于媒体本身的独立发展;但若你选择不服从脸书的规则,很可能眼下获得的收效就会越来越惨淡。

小编卖萌卖笑卖幽默卖标题,没有退路

当然,对于大多数媒体而言,这样的选择其实并不存在。因为读者都在使用脸书,你根本无法逃离这个平台。当脸书变成读者的“生活必需品”,媒体就会自然被动依附脸书,变成脸书维持自己用户增长的工具。在脸书上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小编们成了最前线,卖萌卖笑卖幽默卖标题,没有退路,只能犹如科技记者Holly Brockwell在Spotlight获得奥斯卡后,于twitter写下的一样:“一边庆祝《Spotlight》夺奖,然后两分钟后转头继续写《你的狗狗讨厌你的十个理由》。”

2015年,脸书的研究员们在《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研究“个人选择”和“演算法”究竟哪个更影响民众会不会接触不一样政治立场的文章。研究员们承认:“或许不意外地,我们的社交网络组成,是限制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见多元内容最重要的因素。”

2015年底,当初借助脸书发动起埃及茉莉花革命的推手Wael Ghonim自己在Ted演讲里说,“社交媒体这个让我们团结在一起,推翻独裁者的工具,最终也将我们撕裂。”

今天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使用网络。网络可以改变社会吗?未必,因为网络就是社会本身。面对社交媒体也是一样,如果它让你更容易陷入单一认同,而不鼓励倾听多元声音,如果它的演算法决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许你真的应该警惕了。这不仅仅是每一个脸书小编的血汗史,更可能会是我们每一个人已经面对的挑战。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