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Whatsnew

中国两会取消总理记者会,35年传统宣告终结|Whatsnew

2023年的首次记者会或为李强的唯一一次。改革开放形成的政府首长一年一度接受外媒提问传统,今年走向历史。

2023年3月13日,中国北京,中国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闭幕记者会上挥手致意。摄:Florence Lo/Pool/Reuters/达志影像

2023年3月13日,中国北京,中国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闭幕记者会上挥手致意。摄:Florence Lo/Pool/Reuters/达志影像

特约撰稿人 陈宝英

刊登于 2024-03-04

#记者会#政协#温家宝#外媒#人大#李克强#总理#两会#李强#朱镕基#习近平#中国政治#经济

在经济不明朗的阴霾下,中国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俗称“两会”)在3月4日和3月5日分别开幕 。

当外界关注是否有新一轮的经济刺激和恢复市场信心的措施时,全国人大在4日举行记者会。其中,中新社中新网记者问及,人大闭幕后是否会邀请国务院总理出席记者会。全国人大发言人娄勤俭的回答则是: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本届全国人大后的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

其介绍的理由是:去年已经邀请了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了记者会,“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明确了整个任期的工作思路。而全国人大开幕,李强将作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受国务院委托将向大会书面提交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社会的主要关切在上述三个报告中都有具体的回应”;而大会新闻中心将增加部长记者会和“部长通道”的场次和出席人数。从而统筹考虑以上安排,不再安排总理记者会。

这意味着,中共党内的二号(有时是三号)人物、中国政府的首长,将不再按惯例每年一次地亲自解答政策问题,而由部门其他负责人回答。无论其理由为何,这对中国政坛都是一枚震撼弹。

对李强来说,他仅在2023年亮相总理记者会,而今年人大是李强首次作为总理发布《政府工作报告》,但没有中外媒体可以就此直接向他提问,往后数年他也将缺席这个重要场合。(延伸阅读:《习近平的新经济团队:军工系出现,党控制金融,改革派即将离场》)

另据报导,法新社同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提问指中方是否担心此举体现“对外不开放”的态度,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则回应指感谢媒体关心并希望了解中国的大政方针,但这一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政府首长的“主场时间”

翻查全国人大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人大闭幕后的总理中外记者会首次在1988年举行,这个传统至今延续35年。

资料显示,这一记者会始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的成立,据曾任新闻局局长的周成奎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是主旋律。大家感到,包括人大的各项工作在内,都应该是比较透明的,所以在1987年成立了新闻局。”全国人大新闻局有关负责人亦曾解释,设置总理记者会的最初之意,就是让境外媒体更了解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在1993年后,总理记者会渐趋常态化,历任总理都在出席总理记者会时回答重要问题。在朱镕基担任总理的时代,更提出尽可能把提问机会给境外记者,不要事先安排,记者提什么问题都可以。

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下,总理在内的高级领导人甚少举行记者会,因此两会后的总理记者会不但重要,且是中国政府首长难得的“主场时间”,期间总理直接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解释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亦展示总理的思考和精神气质。

尽管记者会的提问被普遍认为是预先准备好的,但多年来的记者会上也有令人意外的回答。

2010年3月14日,中国北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闭幕记者会上回答问题。摄:Feng Li/Getty Images
2010年3月14日,中国北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闭幕记者会上回答问题。摄:Feng Li/Getty Images

最著名的总理问答可以说是2012年“两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的问答。

在那之前的2012年2月6日,原重庆市副市长兼公安局长王立军前往成都的美国领事馆滞留1天后离开,此后中纪委对王立军事件立案调查,风波开始向连续数年以“唱红打黑”运动闻名的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吹去。

3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人大闭幕的总理记者会,这场记者会长达3个小时。进入最后一个问题,路透社记者提问,并直接抛出了一个政治问题:“王立军进入美国领事馆以后,中央的有关部门已经进行调查。您本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事件的?您觉得这一事件会不会影响中央政府对重庆市政府和市委领导的信任?”

温家宝的回答中罕见地严词批评重庆,并要求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务必就“王立军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并吸取教训;温又引用中共1981年否定“文革”的文件,警告“要认真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被视为直接反对“唱红打黑”。翌日,中国官方媒体证实:薄熙来将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职务,从此落马。

在这次记者会上,新加坡《联合日报》亦问及政治体制改革,温家宝亦强调“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覆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2012年进入习时代,总书记和总理的权力差异开始拉大。担任总理的李克强的公开报导和媒体版面逐渐减少,无法再与此前的温家宝和朱镕基相比。这种情况下,两会后的总理记者会便成为李克强较为难得直接向民众传递信息的机会。(延伸阅读:《从“破壁者”到“隐形人”:逝者李克强,和他担任总理的中国十年》)

李克强在“两会”总理记者会上的最著名发言是2020年5月。当被《人民日报》问到当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政府如何在受疫情影响下保障基本民生时,李克强直言指中国“还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一言论被一些人解读为对习近平在2021年7月宣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计划有所不认同。

而在距其去世还有一年多的2022年,在总理生涯的最后一次记者会上,李克强同样谈到了增加收入、维持就业、改善民生等问题。在被日本共同社问到中国政府是否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时,李克强当时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延伸阅读:《合肥故居献花现场:他们为心目中的好人李克强,开一场民间追悼会》)

2016年3月16日,中国北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闭幕记者会上回答问题。摄: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2016年3月16日,中国北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闭幕记者会上回答问题。摄: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2023年记者会:增加中亚和中东媒体,西方媒体减少

翻查过去五年的总理记者会,每年境外媒体的提问都占五成以上。2022年李克强的最后一次记者会上,更有9家境外媒体提问,占比近七成。

到2023年3月,习近平进入第三个任期,新任总理李强的首次总理记者会开始出现不同的安排。这次总理记者会首先提问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而不像过去五年那样是外媒。而虽然是次记者会上境外媒体仍有六成,但其组成不同。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是唯一一家获提问的欧美主要媒体,而过去的外媒常客路透社和彭博新闻社没有得到机会提问,取而代之的是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和总部位于迪拜的中阿卫视,这两家媒体在过去五年的总理记者会里,首次有机会提问。

2023年的记者会是李强就任总理的首次两会记者会,亦可能是唯一一次。李强在回答中央广播电台时首先界定“党和政府”的角色分工,他称国务院只是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他又重点着墨民营经济,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今年的两会,外界原本期待总理如惯例亲自解释和回应经济政策,安抚市场信心,但这一期望落空,外界只能在政府文件寻找答案。

值得回顾的是,李强就任总理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就对《国务院工作规则》做了大幅修改。(延伸阅读:《当一切人事安排都尽在掌握,全是“自己人”的政治局对习近平又有何用?》)

其中,删去的部分包括将国务院工作准则中“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务实清廉”的内容,以及“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国务院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需要广泛知晓的事项和社会关切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国务院规定需要公开的事项,均应⋯⋯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具体地向社会公开”和“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加强政策解读,准确传递政策意图,重视市场和社会反映,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疑释惑,稳定预期等条目。

而增加的内容则包括了“国务院工作人员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等段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