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我本是高山》与争夺张桂梅:“党性”、“人性”与女权主义的较量

这番舆论风波之后,留下的是一种新的反女权方法论:从共产党的历史思想中寻找女权的思想资源,得到的是共产党,丢弃掉的是女权。

2021年7月2日,中国云南昆明,一所为贫困家庭女孩提供免费教育的高中校长张桂梅接受采访。摄: 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7月2日,中国云南昆明,一所为贫困家庭女孩提供免费教育的高中校长张桂梅接受采访。摄: VCG/VCG via Getty Images

詹时

刊登于 2023-11-28

#舆论观察#女权#中国政治#评论

一部以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主角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中国大陆上映,并引起多重争议。舆论一波三折,从女权主义对影片性别意识的发难开始,宣传机器随之以电影艺术呈现的“人性”回击,最终在本轮风波站稳的,是对电影缺乏“党性”的批判。

张桂梅的形象是复杂的。她创办免费的云南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以一己之力对抗中国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同时要求她的学生独立自主,不能受婚姻和男人的欺骗,这一面十分符合女权主义叙事。

另一方面,她的事迹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逻辑。她是中共党员,身患重病,却无私奉献,培养了1600名女大学生。她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获得共产党荣誉制度的最高奖励七一勋章。最近,她还被选为妇联副主席。

张桂梅的行事风格,很难让人说她不女权,但女权主义在今天已经不被中国官方欢迎。这使得她的形象充满张力。在舆论场上,这几年,民间的女权主义者用张桂梅来为自己背书,厌女的民粹主义者也用张桂梅来攻击女权主义(话术是张桂梅这样的共产党员才是真女权,西方的那套是“女拳”)。

《我本是高山》恰巧把张桂梅放在居中位置,试图给她的形象注入“人性”,却同时引发双方(女权主义者和民粹主义者)的不满,一边认为张桂梅女权主义的一面被淡化,一边认为张桂梅共产党员的一面被抹去。

使场面看起来错综复杂的是,无论是女权主义者还是民粹,都在利用张桂梅的“党性”作为批判的武器。但真正作为党的喉舌的宣传部门,又在尝试用“人性”来涂抹早已不知所踪的“党性”。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