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回忆的部分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刊登于 2022-10-25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kes,回应《在台北寻找港式奶茶:失落?偏执?离了香港的人,奶茶瘾还能治愈吗?

“味道及气味”是构成回忆的一部分,和视觉听觉不同,影像和声音是具体的,例如周星驰的电影或刘德华的歌曲,大家所看所听是一样的东西。但味道和气味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学作品通常用比喻来形容,但和真正用舌头鼻子去感受是两码子事。

举一真实例子,我曾在外地某泰国餐厅喝鸭肉汤,当我咬落鸭肾一刻,记忆突然在脑中涌现,我清楚记得曾在香港岛铜锣湾的烧味店吃过鸭肉陈肾汤,那味道是一样的。

流落外地的香港人,他们本能地、不自觉地想通过味道来呼唤脑海的记忆。

2. bluefall,回应《坐监已八年,律师夏霖将于两年后出狱

2007年,香港电台曾经做过一个中国人权律师的专辑《扣著脚镣跳舞的中国律师》。彼时中国律师虽被打压但尚能发声撰文,脚镣一词只是形容中国律师受制于环境而不能施展。未料一语成谶,随著习包上台执政,2014年开始疯狂逮捕律师记者,中国公民社会的愿景彻底破灭。律师们因各种荒谬的罪名被扣上真实的脚镣,失去自由。

3. 啊虾,回应《沈有忠:台北市长选战三强鼎立,地方选举牵动2024大选布局

最近赵少康分别对蒋万安、黄珊珊进行了专访,能看出这两位候选人各自特点。蒋万安和太太一起参加录影,营造出“好好先生”的形象。言谈有很鲜明的“中产或以上阶层代言人”感觉,这也符合台北作为首都还有国际大都会的整体气质。有意思的是,他的观点基本是“现点现做”,主要围绕在近期,甚至是近一、两个月内发生的事件展开。整场访谈中赵少康更像是学长,循循善诱。完读这篇文章后我恍然大悟,蓝大于绿的前提下国民党参选人维持正面、光辉的形象就足够讨选民喜欢了。

黄珊珊是另一番风景。如果说蒋万安“浮在空中”,有领导范的话,她就是“贴地”的实干派。从政资历深厚,有基层工作经验,应答口条清晰,面面俱到,没有掺杂太多个人情感和倾向,形象爽朗,还有职业性的微笑,典型的政治老手。提及早年的个人经历,简单概括就是尽心尽力、工作狂。重点是,她对台北未来发展有整体的规划,即便是“柯规黄随”,单纯对比业务能力,高下立判。

陈时中陪跑机率很高。不过民调仅供参考,领先、落后都可能是一种假象,但就目前他的表现,实在很难对蒋万安、黄珊珊构成威胁。

4. hightower,回应《沈有忠:台北市长选战三强鼎立,地方选举牵动2024大选布局

台湾疫情的处置或多争议,但无可辩驳陈时中具有魄力和能力成功带著台湾人与医疗系统挺过COVID这种历史课本等级的特大号公卫事件。陈时中的选战目前是打得荒腔走板声势尽失,但他要是输给没有政策没有立场也不知道到底做了啥能不能做有没有能力肩膀、比马英九还要马英九的蒋万安就太让人失望了。

我不完全同意作者论点此次地方选举不影响24年总统大选,台湾首都选举从来都是总统前哨战,蒋万安出线就是等著被中共招安,不管他多么重视形象或与看似与中共保持距离,中共肯定选他而不是侯友宜,朱立伦八百年前就出局了。

反正祈祷天龙年轻人站出来证明台北市长不是只要看脸和血统就能上的。

5. Bulu、CZK,回应《二十大下的中国防疫:静默之下,“体谅”正被“愤怒”取代

Bulu:我是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的康复者,在医院工作时染疫。

居家自治的14天里,家人也相继染疫。万幸的是我们都跨过了这个挑战,但在我工作的地方,无数的老人、儿童、基础病患者,一一被送进了裹尸袋,逐一填满了殓房、病房、走廊、集装箱。香港跨过了某些人口中的短痛,代价是1/700的死亡率。

699个人的生活不便,是某一个人的生存条件。当然,这些人我们未必会看得见,因为87%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不懂发声求助,不会上网吐槽,更没有传媒关注。

CZK:Bulu所说的诚然为真。但是这三年来大陆的医疗资源只有因为医护不堪重负而辞职的报复性下降,而没有铺开能够更好应对大规模爆发的基层医疗。医疗体系以外,大陆也不愿意接受防护效果更好的mRNA疫苗,至今也仅有少数地区短暂地使用过更快捷的RAT,反倒是各种几近人道灾难的方舱遍地开花。这种完全的路径依赖抹杀了疫情初期所有的成果,墨守成规才是真正的“躺平”。

6. HanaAria、,回应《北京四通桥抗争:“有声音”比“大多数”更有质的意义

HanaAria:前八句标语很好,习近平下台这个,其实下不下台也没本质区别,这个体制也只能选出这样的人,一个习走了会有下一个习。

ironapricot:@HanaAria:从现实内容来说,当然一个习下去还会有更多的习,但是在一个独裁国家,矛头直指独裁者正是这条横幅最有勇气的地方。如果没有这句话,横幅就只是在指摘具体政策,就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空间。但正是有了这句话,它的态度才变得更加鲜明决绝,大家才会如此佩服他的勇气,这场抗议才会这样振奋人心。

7. 月影,回应《北京四通桥抗争:“有声音”比“大多数”更有质的意义

今天去学校发现也有了贴出来非常显眼的三排文宣,就在人来人往的密集处,还十分机敏的说日本宪法保护言论自由,要是不同意的就该另贴纸来辩论而不是撕掉。一直觉得我身边的在日本留学生大部分都是粉红,根本就没有什么讨论政治话题的空间,这次发现也加入了世界范围的抗议大潮,真的很开心了~!所以发声怎么会没用,无论是少部分“反贼”难得公开发声了,还是清零真的逼退了不少粉红,都有在公共空间极其难得的可视化意义。虽然互相并不认识,你我都不是一个人!

回到文章讨论前几年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同的政府只审查会引起群体事件言论的观点,已经失效了。这确实是很重要的变化。不过评论已有指出这其实是因为当年的威权主义彻底倒车到了极权主义,只有一种声音被允许,那自然就是没有理性选择的空间,而是发动审核机器大开言论屠杀了。

8. Minagi,回应《北京四通桥抗争:“有声音”比“大多数”更有质的意义

四通桥的抗争非常聪明,他不仅仅是特地选择了一个人流量很大的地方,还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挂上了醒目的横幅,更重要的是他焚烧杂物吸引了所有路人的注意,让他们不得不来关注这一切,加上正是在开会的时间这一点,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来往的路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这不仅加大了传播的力度,也给了政府很大的难度去处理掉这些流传开来的信息。倘若所有敢于抗争的人都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传播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墨守成规地只知道做那些中国政府早已做好充足的准备去应对的事情,中国政府可能早就已经倒台了。

9. Yours_Sierra,回应《弦子: 《金发梦露》——影像虚假,痛苦真实

最近在思考 “注视是一种暴力”。在艺术相关的领域里,社会现有的权力不平等被放大,且伴随著一种为人所接受的理由(“为艺术献身”)。在这其中,个人主体性的丧失和self-destructive都更难被理解和解救。梦露的种种抵抗方式亦是夺回自我的抗争。

10. 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因学生投诉课程太难,纽约大学教授遭解聘,师生权力关系正在转变?

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是大学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答案很大机会不是面对学生的教学,而是学术研究。全世界各地的大学内部评估体系,外部大学排名大多体现这种倾向。这也引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教授教学水平的参差。

一个在学术研究上卓有成就的学者不一定是一个好教师。各种教学能力不佳的教授对大学生造成的困扰大家在网上能够找到非常多,在此不再赘述。纽约大学有资格有能力去筛选适合自己要求(不论是能力还是品行)的学生入读,那么这些经过挑选入读的学生理应读到的课程是契合其能力水平的,要么大学就调高入读门槛,要么大学就调低课程难度,而非将责任单方面推给学生。

关于学生成绩的学术通胀问题,关键在于大学生并非如高中时代一样有统一划一的考试证明其能力。大学给予的GPA就是其能力证明的相对大一部分。这就形成了一种囚徒困境:给学生的成绩越低,学生就越缺乏竞争力,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评价,甚至是职场上对于学校学生的评价。所谓通过高要求确保学生素质然后打造学校声誉其实是一个漫长又不可靠的过程。

最后,师生的权力关系改变我觉得是好事。教师是人又不是神,其言行举止行为表现自可受到大家公论。这种转变也能促使大学与学者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文化。如果要看赋予大学与教师过分权力会带来的后果,看看大陆高校爆出的各种污糟事就可以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