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苹果之死香港媒体变局

后《苹果》时代︰最后一代报档,他们在卖樽装水和油墨味的回忆

“你可以说,现在档口就是披着报档外皮的杂货档。”

在旺角亚皆老街开设报档廿多年的庄先生。

在旺角亚皆老街开设报档廿多年的庄先生。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实习记者 钟健华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6-26

#纸媒之死#报纸档#苹果日报

香港的报档,几十年来与纸媒同历兴衰。这些年过五十的报贩们,见证过1995年《苹果日报》加入纸媒战场后,减价战下老牌报纸撑不下去而停运;也亲睹六四、七一这些日子,谁家的报纸卖得最快。

一眨眼,香港《苹果日报》已停运一年。“这一年最大的改变是,少了《苹果》后,很多熟客都不再读报,甚至是连新闻都索性不看,看了可能心情更差,又没法改变。”在湾仔经营报档35年的陈小姐幽幽说道,“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早在去年荡然无存。”

现在熟客来到档口前,大多只为了继续支持她,来买支饮料,顺道吐吐苦水——在这社会氛围下,整个人都很压抑。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峰,于6月中发表有关2021年过后港人的新闻使用和信任度研究,提及《苹果》于2021年仍营运时,不论其报章及电子版本的读者接触率都在研究中占较高比例;而在《苹果》消失的这一年,其他报章的使用程度未见明显上升,即《苹果》停运后,其读者大多并无转向阅读其他报章。

随着纸媒逐渐被时代淘汰,加上《苹果》写下最终章,报档现在最好卖的,是香烟和樽装水;档主既是挣扎求存、讨个生活,也是打发时间。档口还会留给下一代吗?“现在给你,你也不会想做吧?”在旺角银行中心经营报档20多年的明哥说。

在湾仔经营报档35年的陈小姐。
在湾仔经营报档35年的陈小姐。摄:林振东/端传媒

看着政治和社运,看到《苹果》的生与死

采访陈小姐那天,天下着微雨,她身穿全黑色、印有“香港加油”暗花的运动T恤,如常在档口前利落地整理报章及杂志。雨水无碍熟客站在档口前聊天,他们一时批评港区国安法如何令人不敢高调发言、政府应对疫情反应缓慢等,一时谈论《苹果》记者散落不同新媒体后的出品。“也是因为仍有熟客支持,才继续经营报档。”陈小姐坚定地说。

2019年,反修例运动初期的抗议活动常在港岛中西区、湾仔区一带进行,陈小姐报档的运作和生意,无可避免地受驱散行动影响,三不五时会闻着催泪气体边咳边关舖。那些日子,档口收入转瞬缩减大半,短期内只是咬紧牙关撑住,长远则显然不乐观。但幸得街坊、熟客特地跑到旧档购报、买饮品,让陈小姐仍能继续经营报档。

但她仍然支持反修例运动,亦曾公开支持《苹果日报》,如自费印刷推广《苹果》的文宣,光明正大地贴在旧档口的当眼处,呼吁客人主动购买《苹果》来接收时事资讯。市民得悉后,每天风雨不改往她的报档“打趸”(流连),既是关心她状况,也闲话家常,解闷除忧。“那时也有很多记者来关心我,担心我表明立场后会遭人骚扰。”

这担忧不无道理。她后来因与业主政见不同,还是被逼结业,要再另觅地方开档。

当初她支持《苹果》,原因是它会大幅报导社会运动,多年来从未缺席。“老实说,即便我是卖报纸的,我也不常读报,最多是每天整理报章时,看一下每份报章的头版新闻。《苹果》的头版标题一定是与众不同,他们从不忌讳说出社会问题的核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