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灿烂的古代”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2-02-20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t1ger,回应《“新自由女神”谷爱凌:当性别平等沦为个别阶级的文化专利

新自由主义女权可以说是对系统性社会改革长期失望又长期无助之下,一种替代的安慰剂。谷爱凌的成功中阶级因素占比之大,使得她的性别标签显得“无关紧要”。况且在与同性别的运动员一同竞技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会产生有一个女性冠军,此时她的新自由女权主义标签意义上更像是精明挑选的、比较安全的 marketing strategy。当privileged 到一定程度,她还是女人吗?她的成功对普遍的女性还有现实意义吗?这跟微博女权博主说的“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不谋而合。

2.bluefall,回应《“新自由女神”谷爱凌:当性别平等沦为个别阶级的文化专利

谷爱凌“新自由女神”的人设或形象,是她母亲谷燕精心策划,中国政府大力宣扬,以及自媒体流量狂欢的结果。以我对中国文宣部门的了解,打造谷爱凌的爱国全能新女性形象是有意为之。这两来,中国社会和舆论场的两大特点:一边厢,中国官方利用偶像流量引导粉红青少年,另一边厢,中国女权运动方兴未艾屡禁不止。我不得不认为中国政府以图利用谷爱凌的新女性形象引导中国的女权运动。将中国女权定义为:拼搏上进为国争光,积极维护中国的全能女性菁英。而谷爱凌在赛场上还是媒体中的言行都极力配合执行,名利双收。她的成功不但收拢了大批粉红女权,甚至还获得粉红圈外许多男女老幼的赞赏。

我不得不担忧谷爱凌带来的这股新自由女性旋风,会对尚处萌芽阶段的中国女权运动造成打击。一旦“女权”被定义为新时代的爱国女性菁英,很可能会扼杀中下阶层女性的平权呼声,成为压制异见者的工具。此后,中国不但有中国特色的全过程民主,还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时代女权。

至于谷爱凌本人,她的事业目前看来极其成功。但她所打造的女权人设也仅仅是人设。且不论她面对传媒的回应,就以谷爱凌母女炫耀自己在迪拜王子的超级游艇上与王子大叔共度18岁生日来看,我不认为谷爱凌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仅停留在口头。很难想像一个女权主义者会在以苛待女性闻名的迪拜贵族面前,穿著超短裤凹大长腿造型。更使用王子大叔的超级游艇私人飞机往返欧洲。不要告诉我她是在游说王子大叔提高阿联酋女性的地位⋯⋯

谷爱凌是积极融入权贵阶层,谋求利益最大化的ambitious women代表,无关女权。

3. raeye2,回应《“新自由女神”谷爱凌:当性别平等沦为个别阶级的文化专利

有朋友说这篇文章用到的一些范式令人想起文革。但这篇文章的很多段落其实写的很technical啊,个人认为和毛左派那种打着“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的旗号搞“派别倾轧、党同伐异”的非理性红皮商君术还是有不小区别的……

不过我倒是很赞同一点:即使没有引用那么多范式,像这篇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是很难把观点传达给简中男性网友的,即使是相对更进步主义的男性网民也很难。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阶级分析在国内网民群体中的尴尬地位上。大多数网民嘴里的阶级斗争不过是拿来党同伐异的封建权术罢了,这个倒真真切切是CR余毒。而且他们大多持有很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这使得他们对无论是符指意义上还是能指意义上的“父权制”都没有意识——弱势就要挨打啊。

相对进步的男性网民呢?他们当然赞同“享有特权的社会人员更有能力,也更应该照顾身边的弱势群体”,用大白话讲就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同时也有很强的精英主义倾向,将精英视为能保障底层人员获得公平机会的大善人。这个时候你向他们介绍一种以“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性别不平等及其背后的阶级关系”为主轴的女性主义范式是很难取得认同的,因为在他们眼里这种不平等更多的是精英失职,而非什么文化专利。你跟他们说谷应该更多的为女性发声他们肯定认同,精英就要为民请命嘛;但若是说谷作为女性是不太女性主义的,他们可能就要感到诧异了。

而对于国内大部分“男尊左翼”——也就是学了点马经话术的家长制保守主义者——你跟他们说什么“父权制资本主义”他们会觉得你这是白左和平演变,会西马话术的还要说你这种女性主义是“腐朽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炮制出来的又一个符指的、物的景观与符号拜物教”呢(大笑)。倒是你跟他们说“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最近二十余年一直在降”。他们会觉得很难堪……唉,简直精神分裂。

延伸:文化、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要解决它,也需要长久的、多方面的努力和改善。

4.汉堡包,回应《38小时滞留深圳湾:他们为什么“闯关”也要离开香港?

我很难同情这些中国学生,文章中明确写道,中国政府要求预约健康驿站后入境隔离,且中国学生明知这一点,却试图通过闯关方式插队回国。更何况这种插队的理由并不是别的,而是为了“互联网大厂春招”和“体制内体检”这种非常私人的理由。另一边厢,他们自己正是严格防疫清零的拥簇,批评港府防疫不够严格(不够没人权),而他们是否想过,Omicron下中国政府的清零恰恰是需要依赖对边境严格控制(包括入境人数)才可能实现的。

换言之,他们在自己生活在泡泡里的时候要求严格,要进出泡泡的时候要求人性。这不仅仅说明他们缺乏从整体思考防疫政策的能力,更说明他们除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这种利益甚至不是自由的权利,而纯粹是“互联网大厂春招”“体制内体检”这些经济的、“个人发展”的利益),实在是令人作呕。一直很厌烦在港陆生的所谓主流形象,无论是任何时刻,他们的自私都能如此明显的表现出来。从民主墙事件时大言不惭地说“我不评论中国是否民主反正我也不会回去”,到反送中时期一边污名示威者一边要求香港学校退学费。香港陆生的自私一定程度是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在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得他们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如果不能进入体制内或者“互联网大厂”就会导致前期投资亏损,从而决定了一切向钱看向稳定看向体制人看的保守属性。

在港陆生并不是都是这样,但呈现的群体形象大致如此,今天的文章也能印证。而那些不属于这类人的陆生,无论是唐立培还是方然,都得不到这类人的多少同情。反过来,我也难以同情他们与铁拳的遭遇,我有些偏见的认为,有些人可以被铁拳砸醒,有些人生来是铁拳的一部分。

5.dianarthemis,回应《38小时滞留深圳湾:他们为什么“闯关”也要离开香港?

“过去的生活经验让艾琳习得了对疫情的恐慌感——既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未知,也来自对感染者污名化的不安。”

这一句很明确地指出了内陆学生如此担忧的关键。不是害怕病情本身,而是害怕“未知”的病情和“已知”的网络语言霸凌。可以说,这种心情是官方宣传和社媒舆论共同作用的产物。有意为之也好,无意为之也罢,清零的逻辑很显然已经给相当一部分个体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然,在心理疾病≈你想太多的传统文化里,这又怎么算的上催促政府反思政策逻辑的理由呢?

而且既然情况已经如此了,网络上的公民社会几乎没有引导人们学会辨识信息、调节心理的声音,反而是赞美、嘲笑、感动压倒一片。到头来,我们作为群体,大概不会学到应对大事件心理和理性上的一星半点应对之策。

这一篇写的是在港的内地生。在国外的华人又未尝不是面对类似的境遇呢?更何况,这个群体连不遵守规定“闯关”的机会都没有。但我能理解需要在港陆两地走动的人,心情可能比海外华人还要难受:没事的时候,天天说服你,你是中国一个地区,你是祖国一部分;遇到大一点的事情,又被当作“外国”对待,实在说不通。

6. 汉堡包,回应《全球猎身的自由与责罚:中国归化运动员的认同政治学

“一位母亲记录下自己如何周密地将自己女儿从一个二线城市普通的单亲家庭后代培养成为被美国四所名校全奖录取的精英。时逢中国赴美留学热潮,家庭教育也开始成为新兴中产阶级关心的话题,“哈佛女孩”成为全国效仿的榜样。

刘亦婷与谷爱凌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相貌姣好的年轻女性,都有母亲的精心规划人生,性格独立勇敢,学习能力强,热爱家庭,多才多艺,与谷爱凌跨界时尚圈相似,刘亦婷也从小在母亲的安排下不断出席社会活动。”谷爱凌哪里是普通家庭。美国有几个孩子能飞到中国来补课,有几个孩子妈妈在投行工作?中国有几个孩子有一个八十年代就赴美从事投行工作的妈妈?中国和美国又有多少运动员是拥有个人时尚品牌且通行中美?我觉得相对谷爱凌,我真的很同情文中提到的朱易。即便在美国,科研人员的收入和社会资源也无法与华尔街相比较吧。

主义,爱国主义牌的时候,底层对于现有的利益分配体制已经越来越不满。

7. 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俄罗斯15岁花滑选手华莉娃涉禁药风波,后获批准出赛,你如何看?

部分运动儿童出赛会在发育上存在优势,例如全红婵正是因为东京奥运延期一年举办,得以避开发育关参赛并获得优势(具体可参考相关网上讨论),不卡年龄的话其实是在鼓励各国违反身体发育规律,令运动员过早经历会造成身体损伤的体育训练,造成更严重的身体伤害。

但是人权观察的调查报告我个人并不太认同背后的逻辑,固然日本儿童运动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暴力,但他们与年龄是否有必然关系?换句话说,是不是运动员年纪更大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会被打,不会被性侵?恐怕不一定吧?与其限制年龄,倒不如限制注册运动员和教练需要强制接受奥委会关于运动员权利的培训,鼓励运动员保护自己应有权利。设立国家以内以及国际性的投诉机制。让师徒制下的教练与运动员关系受到外力监督与制衡,让这些运动员不再是独自一人面对教练团队,甚至是整个体制和国家机器,才是保障运动员权利的有效方法。

更进一步地说,作为观众,我们是怎样去评价运动员的成就?作为场边的观众,我们在意运动员是否被虐待吗?固然运动员需要经过苦练才能获得成就是普世价值,但是辛苦训练和被虐待的界线在哪里?未成年人是否有/被认定有独立意志选择虐待式的训练以提升自己的成绩?总不能成年运动员训练得一身伤病就是励志故事,未成年人训练得一身伤病就是虐待儿童吧?更大而化之,在社会的竞争里,内卷的竞争中,“我哋可以做到几尽”,都是观众要考虑的价值。

8.sakuraway,回应圆桌话题《是汉服还是韩服?一名演员、一场冬奥开幕式再掀中韩文化之争,你如何看?

问题的症结在于:当代中国作为中华文明普世帝国的继承者,与近现代主权国家概念的生硬嫁接,使得世界上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庞然大物。

中国全盘接收了中华文化圈概念下的绝大多数疆域、巨量的人口和丰富的文化,然后又处于维持统治的稳定,强行用大一统的最高纲领重塑一切文化。

十八世纪民族主义的产生是伴随著普世帝国的衰亡,各地各民族文化独立的觉醒。而朝贡体系下的中国并没有自然而然经历这样的裂解过程,在19世纪被迫以整体成为了一个近代主权国家。这就导致在原帝国/文化圈内的诸多文化遗产,被顺带打包进了这个国籍里。

当这样的一个国家煽动起狂热的民族主义时,所派生出的文化沙文主义攻击性是极其强烈了。因为在原文化圈中的绝大多数文化遗产,都可以通过某种关系将早期历史指向其境内某地。而大一统的思维驯化让无论天南海北的人,觉得这个国家每个角落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强烈的联系:比如一个广东人可能会和韩国人争夺泡菜的版权,哪怕他的本地文化和韩半岛的泡菜并不相关。

但文化和许多事情不一样,钱买不来,权力也催生不出来。它只有越多元,越开放,越自由,越少限制⋯⋯才会越繁荣,所以在中国的统一文化管制文化的过程中,它的文化无形资产在剧烈缩水,从文化中心殒落至文化边缘,与宣传中的硬实力反差强烈,使得其国民在文化领域更加自卑,于是越发拥抱“灿烂的古代”的幻想,越发热衷挖坟溯古,也越发具有攻击性。

这也是一种文化霸权。并不是创造新文化的文化霸权,而是借由其在文化圈中的特殊性去抢夺传统的文化霸权

9. bluefall,回应圆桌话题《是汉服还是韩服?一名演员、一场冬奥开幕式再掀中韩文化之争,你如何看?

对于汉服韩服之争,韩服源于明制汉服,即便是中国人,说得出两种服饰的人也不多,更勿论外国人。

作为汉服爱好者,我个人更喜欢唐宋时期的汉服,最能体现真正的中华服饰:典雅,开放,飘逸。尤其是宋制女式汉服(褙子+抹胸+宋裤/旋裙/裥裙)与现代服装最为相似,适合现代生活。本人不太欣赏全身上下包得像个粽的明朝汉服,与明朝压抑的文化一脉相承。 从历史上讲,无论是否同意“崕山之后无中国”的观点,都不能否认中国自蒙古入侵中原以后的800年与汉唐宋有非常大的差别:政治高度集权专制,社会风气压抑保守,中华文化由盛转衰,逐渐没落。

综上,与韩服有明显不同的汉唐宋三代服饰更适合推广汉服。何必一定要用明制汉服与韩服/韩国人大打出手呢?

10. VENchill,回应《传媒误读数据 —— 认识疫情数据的常见误区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

再分享一句话和大家自勉:如果你折磨数据足够久,它可以向你交代任何事。(If you tortue data long enough, they can tell you everything.)

我们要时时刻刻学会分析数据,以及它的背景,而不被数据表面直接跑偏了节奏。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香港菜价暴涨后,于是有内地媒体对比相同菜品在深圳和香港的售价分别有几多几多。这种对比最大的逻辑漏洞在于:只有当平常深圳和香港的菜价基本持平时,如此对比才有意义。而这假设显然是不成立的。更好的比较方法是直接拿疫情爆发前和爆发后的香港菜价对比。

而我们平常生活中,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类似的逻辑漏洞不胜枚举。只望大家能有耐心一一甄别出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