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大爆發評論香港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傳媒誤讀數據 —— 認識疫情數據的常見誤區

數據從選取、分析到呈現,每一步都涉及各種選擇,依靠各種專業判斷;只要略為不留神,就會產生誤導而不自知。

2022年2月11日﹐香港的地鐵站有不少政府呼籲接種疫苗的廣告。

2022年2月11日﹐香港的地鐵站有不少政府呼籲接種疫苗的廣告。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梁啟智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2-13

#Simpson’s paradox#辛普森悖論#Omicron變種病毒#Delta變種病毒#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疫苗

疫情爆發至今已逾兩年,儘管疫情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環節,公眾對疫情的認識和掌握仍然十分有限。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疫情隨變種病毒的出現而不停改變,專家以科學方法所得的答案往往一轉眼便已跟不上最新的發展。而當社會本身缺乏互信,當權者欠缺認受性,則各種有意或無意的假消息散播更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為控制疫情增添困難。

在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當中,我們會期望傳媒可幫助公眾更知情地參與公眾事務,決定自己的未來。而在訊息紛亂之際,從數據出發本應可讓我們較客觀地分析事實。畢竟數據講求定義,只要定義清晰則應可減少誤解。

不過兩年來,很不幸,傳媒理解和呈現數據的能力明顯受到挑戰,有時越講越糊塗。數據雖然越來越多,卻不見得社會中各種對疫情理解的矛盾有所減少。

2022年2月11日,香港土瓜灣一間私家診所外,有不少輪候接種疫苗的市民。
2022年2月11日,香港土瓜灣一間私家診所外,有不少輪候接種疫苗的市民。攝:林振東/端傳媒

蘋果要和蘋果比較

我們從一宗疫苗效用的消息開始談起。去年夏天,網上流傳一份英國政府的研究報告,指已打兩針的感染者住院率比未打疫苗的感染者還要高。有網上名嘴拿著這份報告宣稱數據「令專家不開心」,更聲言打疫苗的風險比不打更大,帖文被廣泛傳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