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是漢服還是韓服?一名演員、一場冬奧開幕式再掀中韓文化之爭,你如何看?

當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無國界和流動性特質,誰才擁有正統傳統文化的闡釋權?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一名穿著韓服的表演者向觀眾揮手。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一名穿著韓服的表演者向觀眾揮手。攝:Lim Hwa-young/Yonhap via AP/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2-02-16 發起

你認為漢服跟韓服的分別在哪裏?

當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無國界和流動性特質,誰才擁有正統傳統文化的闡釋權?

你認為爭論能否有助於更好保護本國傳統文化遺產,並最終或因為討論而走向共識?

2月12日,南韓著名演員朴信惠在Instagram上傳了自己穿韓服的婚紗照,並在配文中使用了三個hashtag,表明自己穿著的是南韓傳統服飾——韓服。該舉動引發了中國網友的不滿。在微博討論之外,中國網友也到她的Instagram評論區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有評論說:「這明明就是中國傳過去的服裝好嗎?」

此前,2月4日舉行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一名在傳遞中國國旗的環節中代表朝鮮族的表演者,因身穿傳統朝鮮族服裝引起了南韓政界和公眾的不滿,韓國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在Facebook發文表示,「不要覬覦(我們的)文化。反對文化挪用」。

中國駐南韓大使館發言人在2月10日就相關問題闡明立場,表示中國朝鮮族和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同宗同源,擁有包括服飾在內共同的傳統文化,所謂「文化工程」、「文化掠奪」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又指希望韓方能夠尊重包括朝鮮族在內中國各民族人民的感情。

此外,韓團少女時代成員孝淵也因在2月7日上傳自己穿韓服的照片受到中國網友批評。該條帖子的評論區現已不可見。

這並不是第一次中韓網友對於兩國傳統服飾的起源產生爭論。事實上,中韓同屬於儒家文化圈,地緣上又如此相近,圍繞兩國的文化遺產產生的爭論一直存在。

端午節、​​漢服、泡菜,誰是正統?

2005年,南韓成功將江陵端午祭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起巨大爭議,批評称「南韓人偷走了端午節」。

2007年,中國國務院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規定「端午節,放假一天」。兩年後,中國成功將端午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11月1日,中國漫畫家old先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組身著古風混搭服裝的角色圖。該圖引來南韓網友批評,認為角色所戴的帽子是抄襲南韓傳統服飾。有韓國網友評論「你最好多研究一下你們國家的傳統服飾」。之後,old先在Twitter中貼出了自己畫作的參考來源,包括中國華服文化活動的現場圖和中國明代的畫作。評論區中,韓國網友貼出了清朝的歷史照片和電視劇照,而中國網友回應「中國有很多的朝代,不只有清朝」。此後圍繞中韓傳統服飾的爭議越演越烈。

同年11月4日,中國演員許凱在微博上傳的劇服自拍再次引發爭議,南韓網友認為其穿著的衣服為韓服。而該劇製片人於正則回應稱這是明朝的漢服,不能因為被明朝附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是韓服 」。而南韓研究傳統服裝的學者則表示,中國演員在電視劇中戴的帽子是典型的朝鮮晚期風格。

同時,中國開發商疊紙網絡也因為在手機遊戲《閃耀暖暖》的遊戲中,發行包含中國元素的韓服套裝受到中國網友批評。有網友批評「正統漢服不出,去出偷我們明製版型的韓服」。最終,疊紙網絡在微博和南韓官網論壇發布公告,表示將結束南韓地區的運營服務。

2020年12月,中國獲得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發源自四川的醃製蔬菜泡菜(pao cai)的認證,ISO也表明這一標準並不適用於泡菜(kimchi)。之後,環球網報導稱,中國泡菜產業成為了國際泡菜市場的行業標杆,並稱「所謂『泡菜宗主國』,早已名存實亡。」。 這一報導迅速引發南韓網友的批評。南韓民間組織VANK在change.org上請願,表示泡菜(kimchi)是發源於南韓的傳統食物,要求停止中國的文化霸權。該請願書截至發稿日有 31884 個簽名。當簽名數達到35000時,將成為該網站上簽名最多的請願書之一。

2021年 07月 22日,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正式將「Kimchi」的標準中文譯名由此前的「泡菜」變更為「辛奇」。

誰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闡釋權?

為什麼圍繞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爭論經久不息,其背後原因十分複雜。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息息相關。90年代以來,隨着全球化的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構建文化和民族認同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波恩大學高級安全、戰略和集成研究中心 (CASSIS) 的研究員Xiaojun Ke在研究中指出,由於無國界和流動性的本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更多地依賴個人解釋的遺產形式,並進一步將解釋權“下放”給普通人。在國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工具,建立身份和軟實力的過程中,文化高度接近的國家往往會就文化遺產的“所有權”問題產生影響深遠的爭議。而社交媒體也幫助各個群體深入而廣泛的參與了這個過程。

北京大學民間文學教研室主任陳連山,在其分析中韓端午節爭端的文章中表示,端午節爭端的深層原因來自於雙方交流不夠導致的誤解,以及中韓兩國人的民族中心主義。陳連山認為中國人把文化發明權延伸到為文化獨佔權,而南韓人不願意再承認南韓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歷史關係。他表示「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共享性特點,可以被不同的社會群體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或國家所享用。正因為有了這種共享性特點,它才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了重大意義,具有了世界意義」。

這樣的爭論終將走向哪裡?中韓文化之爭,你如何看?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鄭沐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