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成都49中坠楼案余波:公共舆论危机时代的“镇压反革命”

以“颜色革命”的定性作为收场,可能会成为日后社会事件的标准结尾。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的民众把鲜花摆放在学校门前。

2021年5月11日,成都49中门外,前来悼念堕楼身亡学生林唯麒的民众把鲜花摆放在学校门前。图:网上图片

刊登于 2021-05-17

#颜色革命#公共舆论#评论#中国大陆

一起舆论风波该如何收场,在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中浮现出三种答案。

5月10日坠楼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后,次日凌晨“成华区联合调查组”发布的通报,代表了官僚体制“一锤定音”的惯性思维。这份通报惜字如金,以不容置疑的语气抛出调查结果:“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为这一结论背书的,不是汹涌民情所呼吁的“证据”,而是调查组的权威身份——由成华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局分局、区教育局等部门组成。

坠楼学生的母亲林妈妈和同情她的公众,所期待的是更逼近“真相”的回答。这里的真相指的是有证据支持的事实、经过交叉验证的说法、受监督的第三方调查结果,是一套程序正义的追问机制。林妈妈在微博中要求的(称之为哀求或许更准确),也不过是完整的监控记录,不被噤声而能进场查证报导的媒体,以及和掌握调查资源的官方对话的机会。5月11日晚上在成都49中门口发生的,高喊“真相”的年轻人和警察的冲突,正是前两种答案的直接对撞。

在新华社5月13日凌晨发布详细报导释疑后,开始质疑林妈妈扭曲真相、要求她道歉、向她发出死亡威胁的人,认定先前对学校和成华区政府的批评是“带节奏”的人,以及坚称在49中门口声援是发动“颜色革命” 的人,则构建了最后一种答案——这起舆论风波需要以“镇压”肇事者来收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