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为自己辩护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1-05-01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Kerry_01,回应《中国与特斯拉究竟是否相爱?

这篇报导对中国著墨实在有限。这件事的观察者不难发现:从始至终都有维权以外的力量操控著人们可以如何讨论这个议题。我觉得这一点值得补充进去。

第一阶段:失声的当事人

维权者被特斯拉粗暴带离现场后,尽管社群媒体一边倒支持维权者,中国科技汽车网媒纷纷片面转载特斯拉声色俱厉的“声明”——在声明中特斯拉指责维权者超速驾驶、拒绝提交第三方机构检验等,全方位道德羞辱维权者;而就在声明发布不久维权当事人逐条反驳“声明”中的指控,例数特斯拉是如何选择性披露事实制造公关效果——这一在社群媒体引起不小反响的当事人直接回应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机构媒体关注。

与此同时,特斯拉总部和维权现场车展所在地上海警方飞快公开将维权者拘留,一人民日报记者在朋友圈公然暗示维权者是“境外势力”⋯⋯

仅管这一阶段的观察者几乎都为事主鸣不平,但社群媒体以外人们的观感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攻击讹诈特斯拉被政府企业强硬制止。

小结:由于媒体和记者需要自谋生计(不同于与共产主义时期的中国,媒体作为喉舌领国家薪水,如今的中国媒体既要做免费喉舌又要自负盈亏),受官方严格管制又难以出产有质量的新闻吸引读者付费,中国的记者和媒体几乎都与大企业有固定合作关系,新闻机构收到公关费用、广告费用,定期给私人企业传声,出业配稿(比如转发公司声明),对企业的负面消息不会报导,或只报导有利于企业止损的角度。

第二阶段:大象的进场

如果事件就这样结束,无论社群媒体如何喧腾,此事也不会引起任何水花——就像几乎所有在中国企业(不止中国企业唷)遭遇负面新闻的结果一样。可是,转折点发生在有一天中共政法委(是共产党管理公检法的党内机构)在网路上发布文章怒斥特斯拉在中国经营对中国消费者强硬不知底气何在(废话!特斯拉不爽的人上海警方就乖乖拘人,你说底气何在?)

前面说到,中国媒体虽然收企业的钱做资本喉舌,中国特殊之处就在于所有机构媒体(包括自媒体)存活的最优先事项是做共产党(一般表现为习近平的讲话、人民日报的社论等等,政法委的文章当然也是绝不能忤逆的)的免费传声筒。于是所有机构媒体瞬间掉转风向,抨击特斯拉(一些自媒体甚至编造“特斯拉汽车没有煞车”的骇人消息出来)就成了政治正确。

特斯拉作为外资(其实这方面在中国的资本/企业真的没区别)也深谙“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原则,次日就180度转向,提出会积极联系维权消费者,公布全部数据,谦虚接受监管等等。可是被积极联系的维权当事人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为什么?——还在上海拘著呢!上海警方没法转这么大的弯呀!

小结:媒体的集体转向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控制舆论”的问题,恰恰是流氓的资本遇到了更流氓的政治权力,而被鱼肉的消费者、老百姓,始终没有得到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

下面是思考题,请问妳认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法律委员会为什么会突然就一个煞车失灵的事件发声?

A.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心怀人民,总书记把中国人民脚下的煞车常放在心头 B. 政法委内部有“特斯拉黑”,同情特斯拉消费者的遭遇,如同中古时期的罗宾逊,党器公用,仗义执言 C. 拜登即将签署对中国展开全面竞争的“战略竞争法案”,而特斯拉恰好是一个⋯⋯美国企业

2. KKKKKC,回应《病毒溯源报告争议,各国疫苗孰优孰劣:疫情的两个关键问题,有何最新解答?

既然文章关注之一是疫苗“孰优孰劣”,那只关注疫苗有效率是明显不合适的。尽管有效率是首要指标,但直接比较显然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各个疫苗的试验环境并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期试验期间所在地的疫情严重程度以及对于“患者”的定义。另外,除了有效率以外,大家也非常关心重症保护率和死亡保护率。

降低重症患者数量可以有效缓解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武汉还是欧美或者近期的印度都深有体会。大多数疫苗都可以在这两个次要指标上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是非常好的希望。但值得注意的是,与群体免疫较为相关的是有效率,有效率低就意味著需要更多人接种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也就需要更多资源协助配合。

Vox最近有一期视频讲了这个问题,各位不妨一看: https://youtu.be/K3odScka55A

3. Unicorn、EricChan、Minagi,回应《病毒溯源报告争议,各国疫苗孰优孰劣:疫情的两个关键问题,有何最新解答?

Unicorn:黎先生的文章姑且还算公正,但我发现黎先生一旦遇到跟美国有关的问题时都特别喜欢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替美国人辩护,甚至让人感觉有些用力过猛。

为什么新冠疫苗的产量要根据一个国家的感染人数来分配呢?难道不应该按照每个国家的人口总量来分配吗?同样都是人,难道一个美国人的命就比一个印度人的命要值钱吗?新冠肺炎对首次感染的患者才是最危险的,更别提感染过的患者通常都有新冠肺炎的抗体了,反倒应不急于接种疫苗才对。

现在的问题更不本就不是美国人应不应该分配疫苗的问题,而是发达国家正在过量疫苗,而且它们抢购疫苗远远超过了合理的需求。现在欧盟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疫苗预购量都在三亿剂以上,它们的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10%,就买走了全球50%的新冠疫苗,有些发达国家的认购数量甚至足够全国人口接种10次。问题是那些穷国怎么办?

按照目前印度现在这个疫情恶化的速度,我估计印度的疫苗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也完蛋了,经济没个两三年爬不起来,还跟中国竞争个鬼哦。

觉得他正常是因为你没读出来他文章里的私货。任何人表达观点都不可能说十句话然后十句话都是有争议性的观点。他一定是讲十句话然后九句话是正常的而有一句有争议,但往往那一句有争议的话才是他想灌输给读者的观点。如果你觉得黎先生的观点是正确,那么还请美国人或者西方人至少分出和本国抢购的数量一致的疫苗给印度人和巴西人,否则当前的疫苗分配按照黎先生的解释一样不合理。

EricChan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既然洋人也这么坏,那凭什么要我先吃亏?

领土问题和主权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律问题,就像防疫和新冠溯源也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一样,它们都属于赤裸裸的政治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干不净。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在主权的背后做支撑的从来都是武力。中国对西沙群岛的控制权是1974年西沙海战打出来的,是拿人民海军的18条人命换回来的,你让我放弃就放弃,你是谁啊?你算老几?一样的道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控制权也是1988年赤瓜礁海战打出来的,战场上打不赢你还有什么好说?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你以为对东南亚国家主动让步人家就会尊重你?人家只会背后笑你是冤大头,然后互相庆幸又少了一个竞争者,还是实力最强的那一个。在座的但凡有点社会经验也很容易能明白人性本贱的道理。很多时候别人会尊重你甚至喜欢你,往往不是因为你是个讲道理或者性格温和愿意吃亏的人,而恰恰是因为你足够强大,因为你有仇必报,锱铢必较。

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在被人惧怕和被别人当傻子这两种印象之间,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国际政治和人际交往其实也没有什么分别。

EricChan:@Unicorn:如果欧美国家抢购疫苗是不公平的话,中国在疫情初期抢购防疫物资又算什么?故意谋杀?一面反对旅游限制,一面抢购各国防疫用品,这不就是暴露全世界人民于感染风险中?

难道就只有中国人需要防疫?其他人不需要?中国各国抢购口罩,台湾禁止出口就气急败坏,那又算什么?

Minagi:@Unicorn:那个时候美国的确是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印度大爆发才是最近的事情,何来美国人的命比印度人的命贵重一说?还有,即便美国感染者很多,但相比总人口数仍旧是凤毛麟角,康复者能提供的免疫屏障几乎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这个时候能接种更多的疫苗是绝对能够救命的。如果你像中国一样搞疫苗外交,那世界上的总死亡数只会更多不会更少。牺牲更多的人命搞外交去“拯救”更少的人命,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在毛时代才能做得出来。

4. 战略大忽悠,回应《当“北方”和“南方”都成为历史:习时代的中国政经地理变化

这篇文章倒是颇有新意。

有人提到广州的网易,而网易的门面云音乐可是在杭州。网易本身在广州和杭州新老产业的分布恰恰是呼应了这个文章的主题。现在的大湾区已经不是那个十年前的广东了,深圳的核心产业已经是科技行业,广州也开始大搞基建,不再是多年前那个好脏好乱好快活的广东了。以前的人提到广东就是投机倒把,廉价工业,现在也都不一样了。

江南在互联网时代的重新崛起是一件发生得悄无声息的事情,文章忽略了长三角的另一个城市合肥的发展,而合肥本身是通过多次投资关键技术获得高速增长的。广东很长时间是空有里子,没有面子的地方。岭南相对弱势的建筑和服装文化也无法支撑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米哈游、哔哩哔哩,起点中文网都诞生在上海也是一种江南文化的新生。

这篇文章肯定不是严谨的,但是串起了过去十年许多有趣事情的发生,也让我想起更多事情。

十年前李克强总理刚刚提出泛长江经济带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第三个三十年的到来意味着华东,华中和华西长江流域的全面崛起。杭州不再是一个空有西湖的小破城市,合肥不再是巨型县城,重庆在《刺客3》里面被选为关卡背景,长沙和成都以网红城市的身份重新崛起。

江南的崛起实际上也昭示着长江经济流域的崛起。但是崛起得又何止是长江流域,还有郑州和网红西安。中国经济这坨鸡蛋不用只放在几个小篮子里了,我们的国家将会以更丰富健康的状态成长。

不过京津冀的咽喉,在于骑在河北人民头上的两个老爷;大湾区说着要整合,但两个洋儿子的私宅只让殖民母国居民随意来往,大陆人却不能进出。 未来十年这帮敝扫自珍的洋儿子和颐指气使的老爷得不到解决,我看这两个地区很难形成合力。

5. A_Ferdinand,回应《中国存在对非洲人的种族主义吗?思考第三世界移民与广州

“黑人”,“非洲人”本身就是西方殖民话语下构建出来带有些许歧视性的词,想一下非洲有多少个国家?为什么不用国家的名称反而用肤色代替,或者全世界各大洲均有黑人为主的国家,如加勒比地区,为什么非要用“非洲人”一概而过?我自己都在这么用,这就是歧视。

这样一种自己假想中的黑或非洲再与犯罪,贫穷,疾病等划等号,变成了一个轻易用来概括某人种低智的想像,无视每个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复杂性。

这种矛盾也体现在中国在全球南方/北方国家的定位中,从官方来说中国希望能保持自己仍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这个定位,而部分网民在巨大的经济成果背后又不甘心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民众一样平起平坐,只能把殖民时期的种族术语再一次重复出来,来证明“中国人”的不同,并试图把自己所谓的西方式文明,进步里面靠,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卑式的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迎合,没什么可否认的。

6. jackhui、madlex、EricChan,回应《中国存在对非洲人的种族主义吗?思考第三世界移民与广州

jackhui:歧视是世界性的,也是人类性的。歧视来源于人习惯性的偏见和论断,考察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歧视没有太大意义,没有才奇怪呢。

其中一种应对歧视的模式,是通过宣传消除人对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例如种族歧视的提法,是为了去除对某一种族的刻板印象,并让大家在对待该种族引发反思避免偏见。这种模式可以对减弱某一群体的普遍性偏见,因为普遍性偏见是容易因同温层而发酵的。

因此讨论是否存在“种族歧视”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歧视必然存在,种族也是其中一大原因。重要的在于在中国有没有比要进行“反种族歧视”倡议的比要,即中国有没有正在发酵对非洲人的集体偏见。比起揭发歧视的额,降低这种偏见的发酵才是对歧视讨论的最打作用吧。

madlex:与其讲中国有无歧视,不如讲中国对于“歧视”的价值判断与自由世界存在偏差。中国人似乎并不认为“歧视”是一件坏事。一些标榜理性客观中立者会讲歧视哪里都有,而,“爱国者”“大汉族主义者”等等,均对“歧视”有著更进一步的正当化演绎:“歧视没有问题”。

相反,自由世界无论左派定右派,均不会亦不敢将“歧视”作正面的价值判断。左派不提,右派想翻案,亦只能从“某事并非歧视”“某人言论无论是否歧视均为自由一部分”等等曲线入手。若细究起来,会发现对于“民主”等其他概念之演绎,最终都会落到中国人与他人迥异的价值观上面。

jackhui:将他人行为归因与其所在的群体特性,并以此作根据对他人下判断便是歧视性语言。但当涉及某特定群体时,似乎大家并不觉得不妥。这就是我说的“普遍性偏见”的发酵消除了人歧视行为的罪恶感。

歧视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包括在端,包括刚看完“反歧视文章”的读者。最治本的方法,当然是让每个人都明白到自己的偏见和歧视,但这不现实。

因此通过对某种特定普遍性歧视的强调,最大程度的消灭减弱人罪恶感的因素,便是反歧视的其中一种路径。当然,这种行为是不可能“同时提倡反对每一种歧视”的,因为那样提出相当于就是没有强调任何一个。因此考察种族偏见在当地是否具有普遍性便是关键。 一个社会当一个人提出被歧视,主流声音站出来为歧视者站台,以主流理论反驳说这不是歧视。这不就是madlex口中觉得其实没问题的社会吗?

EricChan:@jackhui:歧视,是针对特定族群的成员,仅由于其身份或归类,而非个人特质,给予不同且较差的对待,包含负面眼光的对待。@jackhui 似乎是把歧视的定义中“给予不同且较差的对待,包含负面眼光的对待”部分忽略了,并因此认为针对特定族群的成员以其身分作归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刻板印象)是合理的。先不论这个这个人类本性即合理的论点是有问题的(有研究还表明强奸/性侵是原始部落中的人类繁衍的重要途径,对于异性的性冲动也是人类本性,然而这并不能合理化性侵行为),更重要的是歧视背后的刻板印象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不合乎现代价值,更是缺乏效率的。

歧视最大的问题就是其自身开启的自我应验的预言。这一点大量针对美国不同族群的社会学研究就已经得以体现。这也让欧美国家少数族群犯罪率高企的问题。歧视作为人类在过去社会制度之下,在认知资源和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快速识别机制,固然能让人类快速识别利益和威胁。然而在现代,随著科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有更多更快速有效,也更符合现在人本主义与公义价值的方法对不同的人作出归类:学业成绩,文凭,身分证明文件,犯罪记录。歧视背后代表的是落后且不公义,但是又深植人心的认知机制。

7. 掩卷而思,回应《V太太:从跟踪骚扰到少子化,“进步台湾”的厌女反扑?

笔者以网上对于《跟踪骚扰防治法》的留言为开端,探讨台湾社会的性别意识,然而我认为文章简化了主题的复杂性和因果性,甚至给予人一种从论点寻找论据的思维方式。

文中许多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却缺乏逻辑的观点。举例来说,笔者是依据什么提出“父权社会的特权群体打造公共论述”这个观点?文章内“三十岁已存百万”的媒体内容,和观点是如何相关联?我并未关注台湾媒体,也无法从文章内看到任何依据,因而对此产生怀疑。并且多处论述依据的事实来自于“网友回应”或“网上留言”,这种事实本身就是片面的;而依据片面的事实输出的观点,是否足够坚实可靠?网络本就龙蛇杂处,而生活和现实远比它要复杂得多,偏激言论容易引人耳目,却也常缺乏实质代表性。

相同的留言以社会学角度来说,也有可能是网民作为宣泄社会压力的一种偏差行为,而这种行为存在于社会阶层各方各面。当人们想要霸凌任意群体时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性别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假使我依据网民留言导出“台湾存在抗拒法治的反社会群体”起不是很荒谬?这并不是要否认笔者探讨的观点,而是认为文章缺乏足够的理由支撑而显得单薄,毕竟从网路看天下会让人们和现实世界的善意擦肩而过。

8. 好格等,回应《白沙屯妈祖:七万信众、数百公里,一辆行进路线不定的“粉红超跑”

我是台北人,和朋友参加白沙屯进香时 26 岁。当初是出于好奇、不熟悉这个习俗才参加。并不是因为已经和妈祖有结缘。对我而言真正的结缘时刻,是自己拖著不清不醒的意识在最后几公里路的凌晨四点的田埂上,望见遥远的前方的烟火升空,又随后累倒在延途国小的川堂地板上时,身体与意识在这个神圣又俚俗的共同行动中所凝聚出的冥合。

9. Peterng1997、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病床不足、氧气瓶短缺、黑市当道,印度疫情大反弹原因是甚么?

Peterng1997:病床不足、氧气瓶短缺、黑市当道 与其说令疫情反弹,不如说是疫情失控下的结果。尽管这些可能又加剧疫情,把原因归纳在这些身上是因果倒置。归根究底还是人们面对疫情的侥幸心理,以为疫情已成过去。

EricChan:我跟 Peterng1997 的看法不太一样。我认为病床不足,氧气短缺跟政府的基建投资缺乏有关。根据乐施会的报告,印度政府的医疗保健支出仅占政府预算的4%,在乐施会研究的158个国家中排行第155。 同时印度的氧气工业集中在东部,由于缺乏基建投资,由东部运往病患集中的西部和北部的公路路况差,最高车速可能只有40km每小时,夜间更可能因为缺乏照明而要停驶。令新德里氧气供应缺乏。

印度民众对疫情缺乏警觉和敏感度,投入选举集会和宗教庆典,同时自身防疫措施不足,背后反映的是印度人民普遍教育水平低下,不仅入学率较差,教育水平也较低。印度最后一次参与PISA测试时在74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二。印度政府30岁以下人均教育开支仅有每年每人94美元,而同期中国是920美元,日本是4504美元,新加坡是6877美元,丹麦是10324美元。

这次疫情体现的是小政府大市场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面对气候变化,全球疫情等未来大规模挑战时的无力。奉行这套原则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巴西,菲律宾等右翼民粹政府国家面对疫情时的荒腔走板。未来全球政治的趋势必然是向大而高效的政府发展。

10. Kerry_01,回应圆桌话题《北京清华大学校庆舞被批有辱校风,是尺度过大还是外界对高校思想的不开放?

清华大学赞美习近平赞美新时代赞美大湾区:无事发生过。

清华大学女生跳了一段韩舞:(一群所谓民主人士跳出来)淫荡!清华已不再是那个清华!共产党毁坏学校!

你知道为什么你们这群海外民主派和自由派老公知让人反感?

你们从来都不会设置自己的议程,只是拿民众最低俗的(厌女的、民族主义的、乃至种族主义的)直觉套上反共外衣予以推出,而你们从来没有有意识的反对自己身上同样存在的与权力和保守文化同构的、厌女的、符号崇拜的、反人道主义的的毒血——而唯有对这一点进行换血,方可彻底颠覆保守独裁统治的根基。

不过我觉得真有够不幸要在端传媒上以这种形式讨论中国的校园问题——党委治校的专横,对上奉承对下粗暴,对敢为权利发声学生的残酷镇压都不被讨论。竟然全部对一群自由舞蹈的女生大搞批斗会——批评者的行径和文革初期保皇派和造反派红卫兵把枪口一致对向政治上弱小无权的知识分子有什么区别??你们不断“反思”文革,却自己也如此行事?

BTW,我提议一个远比一段热舞更值得讨论的话题吧!一个月前中国社交媒体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清华的天才校友不满学校在校庆前夕趁夜锁住学生电动车的粗暴行径,潜入校园在清华校领导的公车上贴戏仿学校清理电动车口吻(汽车比电动车爆炸危害更大、对行人威胁更严重、更加不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指示)贴了几张“清理汽车的通知”,然后把行动全过程贴在了博客上。然而博客发出不到一天,这个校友就被清华大学报警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拘捕,被投放到拘留所关了七天。这个校友被释放后这些材料也都发表在其博客。这个故事当中,清华对最温和不同意见的严酷镇压,清华与北京警方的勾结(在中国报案过的人都应该知道基层警察因为工作繁忙对这种小案子都不可能非常上心,遑论一天之内嫌疑人到案拘捕),都反映出中国高教制度的特点和命门。

这个话题难道不比目前的热点更有公共意义(对体制的揭露反思批评)和更值得讨论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