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新疆问题国际深度

“人权,已成为新的战场”——制裁过后,欧盟如何看待中欧的未来?

欧盟作出制裁时或许还想政经分开,但中国的报复性反击,让中欧间一应议题再难避开人权。

2021年1月23日,德国首都柏林,有团体到中国领事馆外示威,抗议中国对新疆维吾尔族人的迫害。

2021年1月23日,德国首都柏林,有团体到中国领事馆外示威,抗议中国对新疆维吾尔族人的迫害。摄:Abdulhamid Hosbas/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江嘉 发自布鲁塞尔

刊登于 2021-03-30

#人权外交#新疆问题#中欧投资协定#中欧关系

对于很多欧洲的中国问题观察者而言,欧盟针对新疆问题对中国作出制裁只是时间问题。诸多背景都在为这一行动做出铺垫,2020年12月7日才在欧盟理事会通过的“欧盟全球人权制裁制度”,则给这一政治意图提供了完美的工具。

中欧之间在过去数年的各种暗涌,在过去一周汇聚在了一起。在欧盟因新疆人权问题作出针对中国4名个体和1个实体的制裁后,中国旋即对欧洲10名个体和4个实体作出制裁。与此同时,中国大陆舆论对全球服装供应链的“去新疆化”作出了激烈反应,要求抵制西方时装巨头;这一声浪传递到欧洲,令商界领袖意识到,在原则和价值观上做出选择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在欧盟与中国“人权外交”的进程中,这是一个全新的场域。此前,中欧的“人权外交”,通常透过一个名为“中欧人权对话”(EU-China Human Rights Dialogue)的机制进行。但是,这个从1995年就开始,迄今已进行了37次的中低层级、以闭门“静默”为特色的人权对话,早已被欧洲认为是一项效果有限、甚至有反作用的外交策略。

这次“制裁风暴”会彻底改变中欧人权议题的对话机制吗?未来,人权会在中欧关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面对中国的“反击”,欧洲各界当下的反应又是如何?端传媒采访了欧洲的智库、人权机构和商界代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