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評論深度

「戰狼外交」的進化?——以近期中國對法外交為樣本

道義感不能代替現實應對,對「一味蠻」的鄙夷不屑,不能遮蔽對「一味詐」的警惕和拆解。

2019年3月25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後會舉行新聞發布會。

2019年3月25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後會舉行新聞發布會。攝:Yoan Valat/Reuters/達志影像

雷隆

刊登於 2021-03-29

#中國外交#雷隆#評論

2021年3月22日,以新疆人權問題為導火索,中國與歐洲同日宣布對彼此有關機構和人員實行制裁,這構成自1989年之後中歐關係最大幅度的下挫。在Covid-19疫情和美歐重新接近的背景下,中歐關係進入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

在這場轉折的前後,中國駐法使館及大使盧沙野的表現,可以說既是整個格局的縮影,同時又加速了這一格局的形成。今年二月,盧沙野致函法國參議員李察(Alain Richard),要求其取消赴台參訪行程。此舉被拒絕並經媒體曝光後,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邦達茲(Antoine Bondaz)發推文叫好,而中國駐法使館官方推特賬戶19日以「小流氓」(petite frappe)進行回擊,導致輿論大譁。法國外交部為此召見盧沙野,後者卻以行程不便理由拒絕,並延後一日前往法國外交部就新疆和台灣事態進行「交涉」。這一連串舉動,更加強化了外界對其「戰狼大使」的觀感。

2015年的電影《戰狼》,為大致在此前後的中國外交轉向引入了一個圖騰式符號。但外界在使用這一概念時,往往強調的是晚清外交官郭嵩燾所謂「一味蠻」的一面,而忽略了「一味詐」的另一面。而事實上,後者不僅是前者的並行產物,而且甚至更加符合「戰狼」的本意。作家姜戎2005年出版的小說《狼圖騰》,則更點出戰狼的這一面向,狼群並非「一味蠻」便可成功出擊獵食,它們紀律嚴明、進退有度、在獵物選定和攻擊手段上甚至頗有謀略,懂得忍耐、配合和謀定後動。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從近期對法外交來看,「戰狼外交」似乎變得更傾向短兵相接、更不忌憚發生官方層面的衝突,更善於利用所在國的疏漏展開攻擊,而不是像留聲機一般重複傳統的陳詞濫調,從某種意義上說,相比外界以為的「一味蠻」、一味放狠話,這種「戰狼」其實已經有所進化,更加凸顯其本身可能具有的危險屬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