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新疆問題評論深度

天安門事件後最緊張的中歐關係:新疆問題是否會引發更激烈對抗?

相比對美國有限的反向制裁,中國對歐洲的報復並沒有體現出這種剋制態度,恐怕是中國不認為歐盟有實力制約自己。

歐盟與中國的一場高級別會議前,工作人員在佈置場地。

歐盟與中國的一場高級別會議前,工作人員在佈置場地。攝:Jason Lee/Reuters/達志影像

碧德

刊登於 2021-03-26

#新疆問題#中歐投資協定#強迫勞動#中歐關係#評論

3月22日,因新疆人權問題颳起的「制裁風暴」將中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對立推至新頂點。歐盟、英國、加拿大、美國在同一天宣布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措施,中國政府旋即對歐盟進行報復式制裁回應。上一次這般火藥味濃烈的中歐關係還要追溯至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歐盟對中國施加至今仍然奏效的武器禁運令。眼前,綁帶的兩頭被同時拉緊,短期內難見任何一方有鬆手的可能性。

這番外交戲劇背後有兩齣潛在主題,一是美國拜登政府致力於重建跨大西洋關係及修補與北約盟邦的關係,採取聯合協調行動來反制中國;二是中國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後強化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一套針對國內受眾的宣傳,通過聯想屈辱歷史的手段而調動對抗「西方列強」的情緒,高呼中國已經不是120年前的中國。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原則的通過彷彿還在昨日,而在新一輪的博弈中,中國和歐盟都表現出不懼毀掉談判成果的姿態。歐洲議會取消了一個審議中歐投資協定的會議,表達對中方制裁反應的不可接受。而中國深知德法兩國更迫切需要投資協定,針對歐盟進行了加倍制裁還擊,意圖阻嚇歐盟退步。歐盟委員會剛剛營造的中歐關係歡喜氛圍,在歐洲議會這裏降到冰點,歐盟權力機構及成員國之間碎片化的對華政策再次面臨承壓測試。

制裁與反制裁

2020年12月,歐盟成員國外長通過效仿美國《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的立法框架,制訂限制性措施包括旅行限制、資產凍結、禁止提供資金,適用於種族滅絕、反人道罪和其他踐踏人權的行為。

歐盟一直礙於沒有能對侵犯人權行為作出直接快速響應的政策工具,無法對他國人權問題造成實際壓力,而近年來歐盟內部的匈牙利政府也不斷阻撓懲罰措施的通過。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利內中毒案在柏林的發酵,推動時任輪值主席國德國有所作為,迫切展示歐盟在人權問題上可以說到做到。2020年12月,歐盟成員國外長通過效仿美國《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的立法框架,制訂限制性措施包括旅行限制、資產凍結、禁止提供資金,適用於種族滅絕、反人道罪和其他踐踏人權的行為。第一批名單將在2021年第一季度宣布,所有制裁決定均需要經27個成員國決議通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