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好奇,一篇报导背后,记者与编辑经历了哪些思考与取舍?全新上线的会员限定新闻信《走进编辑室》,邀请你走入幕后,一览记者手记、新闻观察与未曝光的故事。现在加入畅读会员,首年限时 9 折,解锁更多会员专属内容。
广东省的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疫情日前暴增,但经历了高峰后正在持续回落。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健康局连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佛山市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8月6日為175例,8月5日174例,8月4日为194例。
2025年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现首个境外输入病例,于7月15日首次对外通报此个案。佛山市顺德区卫健局同时通报该区截至15日已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均为轻症病例。此后疫情逐步扩散,并开始向周边省份以及港澳地区外溢。广东省佛山市政府7月29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截至目前为止,广东省已有超过七千病例。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卫中心8月2日报告了首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患者为12岁男童,近期曾到佛山市外游。由于病人整个潜伏期逗留在佛山市,卫生防卫中心认为他是在外游期间受到感染,属输入个案。8月6日香港再报告三例输入病例。而澳门卫生局7月18日接获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且已经出现本土病例。
台湾今年早前已有基孔肯雅热(又称:屈公病)的病例报告,多为输入性病例,7月出现首例本土病例。台湾8月7日报告首例由中国大陆输入的基孔肯雅热病例,病人7月到广东省佛山市和深圳市访友,7月30日返台后确诊。
台灣疾病管制署8月5日發出新聞稿,宣布提升廣東省的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即「警示」(Alert)級別。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也提高對中國大陸的旅遊警示級別為第二級,即「加強預防措施」(Practice Enhanced Precautions)。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國的感染情況「可控」。

气候变化下高发的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Alphavirus chikungunya)引起的疾病,由受感染的蚊子传播给人类。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偶尔关节疼痛会持续到数月。此病的致死率约为0.1%,年幼、年长以及有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可能有引发更严重疾病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的发病症状与登革热等病毒性蚊媒传染病相似,这使得基孔肯雅热误诊率高,也使得感染人数更加难确认。而2024年广东省已经爆发了登革热疫情,据《第一财经》统计,2024年9月到10月近两个月,广东全省新增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累计过万,为近五年新高。其中佛山市和广州市是此轮登革热疫情的重灾区。
央视新闻2025年7月25日播出对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的采访,解释佛山市今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为何格外大。刘起勇称,中国广泛分布的伊蚊(又称:斑蚊)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同时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端传媒》去年11月也曾报导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让登革热的流行在中国越发频繁且逐渐北上,北方省份出现病例变得愈发常见。
作为蚊媒传染病高风险区,广东省各地定期组织灭蚊工作来预防流行。然而当地尤其是佛山市民众的实际体感是连续两年经历了蚊媒传染病流行,去年登革热疫情时经历了因病例增加过快一度出现医疗资源短缺,使得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在社交媒体如小红书上出现了为数不少批评当地政府公共卫生部门应对不力的声音。《明报》走访了首例输入病例所在的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村,当地一间药房老板则表示,6月初该村已陆续有人出现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的症状,包括发烧、出皮疹、关节痛等。
防控与灭蚊的再动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月31日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其中明确指出目前中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只能以预防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且建议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作为自限性疾病,基孔肯雅热的主要对症支持治疗是退热、镇痛和止痒。
惟佛山市政府8月4日宣布,即日起在佛山药店购买退热镇痛等对症治疗药物须实名登记,包括连花清瘟胶囊在内共47种。此举触发了民众对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封控记忆。而广东省疾控局8月5日明确表示,基孔肯雅热患者不能拒绝防蚊隔离。其称防蚊隔离是阻断“人-蚊-人”传播链的核心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疫情扩散范围。而在佛山市顺德区,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收治病房”里会被防蚊纱网包裹,以防再被蚊子叮咬导致病毒外传。又由于当前没有基孔肯雅病毒的自测办法,因此所有出现症状的疑似感染者都需要去医院做核酸检测来确认。

不配合防疫措施的实体与个人则可能面临直接的行政处罚。佛山禅城区司法局、南海区卫生监督所、三水区卫生监督所等部门8月6日联合公布了基孔肯雅热防疫的典型案例,并对部分机构给予行政处罚。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在辖区内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展开“无蚊小区”专项行动,而对防蚊灭蚊措施落实不力的物管有可能被解聘。
重新激发民众对“清零政策”记忆的举措还包括周边省份的应对。福建省福州市与泉州市要求从佛山等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并不需要特别向社区报备。相应的一系列举措反映出中国公卫乃至整个社区治理网络依然保留着COVID-19时期对“清零政策”的肌肉记忆,重新激活与再动员只需要很短的启动间隔。
一并被再激活的还有“爱国卫生运动”。佛山市政府8月6日夜间宣布,7日全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组织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小区、工厂、企业、商户和家庭个人搞卫生,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蚊虫孳生环境,确保全覆盖、无死角。其他周边城市也有相似的动员,号召辖区内的所有主体搞卫生,防止蚊虫继续滋生。
疫情正式被确认后的这段时间里,佛山市全市便已经高频次紧急灭蚊,并进入居民的居住环境中清除蚊虫滋生隐患。大量居民的绿植被清理,在社媒小红书上可以观察到不少网民抱怨这种举措。
《纽约时报》采访专家意见指,这些做法让人想到“动态清零”策略,甚至与更早的动员运动“除四害”精神类似。以“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群防群控”为宗旨的爱国卫生运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当时的中央防疫委员会发起,通过发动全民参与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在当时的条件下以较低的成本尽可能广地覆盖更大的范围。借由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蚊子,“除四害”运动的核心清除对象之一,如今的爱国卫生运动给人带来的观感也正在和历史中的残影重叠。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