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脚下的征途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1-01-16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油煎铝罐、Wessy,回应《假作真时真亦假:人们为什么相信假新闻?事实核查有用吗?

油煎铝罐:“而是要提升信息环境的整体公信力,牵涉的就必然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整合和改革了。”其实更严重的现状是各个群体之间的严重割裂,大家都只愿意去相信自己相信的内容。而各个平台流量优先,“假新闻”获取流量之后并不会受到处罚,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新闻平台真假参半去迎合大众越来越极端的口味。而新闻核查机构本身的理性让其难以有传播性。(除开官方所做的“辟谣”:这个本身就暗含着宣传式的传播性)。大家在 tiktok、今日头条刷刷之后也没人愿意关心这件事情的后续特征。一整个大循环下来,或许要改变的确实是整体的公信力(但是这点在大陆又很难改变)。

Wessy:同意油煎铝罐,割裂的社会,根本不是提升新闻公信力,或者提供正确信息(文中也说了这方法效果很差)可以改善,我们是否能理解及接受别人跟我们不一样,并且愿意在立场不同时,仍有继续互动的社交生活;放弃沟通及同温层比较暖,是我周遭朋友对不同思考脉络的人的多数应对,但这样其实真的很伤,不只伤害信息环境,也在伤害政治环境。

2. NXL,回应《台湾“护国神山”台积电举办法人说明会,公布最新经营状况

台湾是美国的硅盾真的非常重要,在台海关系风云诡谲的时候就更加重要。

个人认为这种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在2020年10月22日设立了一个“芯片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所大学叫做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但这种特殊的大学或许只有在今日的中国才能成功设立起来。这所大学的出现对于解决中国由于芯片制造技术的局限受制于人的局面想必是有帮助的。但是又令人担心这所学校招收的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到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育。而这些学生未来毕业后是否只能够做集成电路工程师或者技术员,一方面是他们是否被允许做其他工作,另一方面是他们是否有能力胜任其他工作。

不过有之前中国石油大学的成功案例,学生普遍进入石油行业,也愿意进入石油行业,中国建立这样的大学应该很有经验。但有一点不同是石油本身在目前看来仍然是工业领域的刚需上游产业,但是芯片是否会成为刚需却还需要等待验证。如果下一次科技的飞跃真的有赖于人工智能,那硅盾就真的是美国的“第51州”,而集成电路大学也会成为新的成功的行业大学。

3. 雨田,回应《方可成:特朗普被封号——我们别再假装这三件事

当特朗普被封号那一天,就代表 CEO 们开始要为其他帐号为什么没有被封作出辩解。正视掌控社交媒体公司实际掌握的公权力,这是我认同的。

不认同的是关于所谓“自净”机制。不是因为公众言论能够自净而剩下真理,从而认为言论不应受管控,而是拒绝某些“真理”比其他“真理”更真理,以至于能够对其他言论作出审查与仲裁。

特朗普起码是民选总统,他的话语不正确尚有民意基础。Facebook CEO 是民选的吗?Twitter CEO是民选的吗?为什么他们手中能够握有与其民意基础不相称的真理仲裁权力呢?是因为大多数人选用他们的平台,就代表将权力也交给了这些公司吗?看看这两天 Whatsapp 的逃离潮就知道用户对于个人权利被科网公司滥用的戒惧。

4. YesJV、时计塔非著名学渣,回应《方可成:特朗普被封号——我们别再假装这三件事

YesJV:可能真的没有那个时代,会像当下之时,每个人都会以各自所愿意相信的那种“事实”,来做为各自的政治立场。最近总在反思一个现象,就是同样的一个政治表态或者一个政治观点,不同立场的人,完全可以用各自相悖的逻辑和语言进行理解与渲染。做个平凡的猜测,我想作者或许也落入了这个怪圈。

第一修正案确实只是针对私企,但是如果将美国互联网公司与新浪都放在同一个审视环境中来看,新浪本质上也是私企,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相信新浪奉旨删号的事实不假,但这其中的根据基本也都是来自于某种口耳相传,从中国政府或环球时报的辩解角度来看,这种口耳相传也是一种“阴谋论”,何况新浪删帖删号的现象可能更多是来自于一种自我审查,当然从惟事实依据角度来说,只要当事人不承认,这些都会被其视为外界的一种猜测。可能会有人说在缺乏透明度的中国,类似的猜测是合理的,但谁又能一定保证美国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是透明的呢?当然如果沿着这种论述继续下去,便又落入各说各话的螺旋陷阱了,所以就此打住。

对于真理无法战胜谬误的结论,是否有些下得太简单粗暴了?用笼统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没有道白点明的“严谨的学术研究得出的结论”来做依据是不是有些太对读者不负责任了?退一步讲,如果就算读者可以忽视这类论述瑕疵,但我想今天的现状可能也只是历史留给人们暂时的一个定格,如果将审视历史的视野拉长,那也许正如密尔的观点一样,真理的真确性可能才会显现。当然了如果按照这种论述继续展开,所谓的“真理”可能也只是相对的。至于 QAnon 阴谋论,或许稍具智识的人(做个大胆的猜测,订阅端的读者应该都能达到这个标准)都应该能做出符合常理的辨析,但作者却将其作为佐证谬论战胜真理的依据,是否对于整篇文章的质量过于敷衍搪塞了?

不可否认,处于信息碎片时代的大众对于网络内容的真实性判断,都是带着浮躁情绪的,并且呈现泡沫化侵散的,也确实需要对这种态势进行干预,但目前关于最大争论的焦点,可能还是围绕这种干预来源的合乎法理性与合乎情理性。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笃信“西方”价值观是虚伪的多重标准,其实在他们看来这次封推事件本身就是“西方”自打耳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面对这个局面,可能很多泛自由主义者以及欧美的政客都还没有准备好作何诠释,因为对于网络裁决的标准一旦做出清晰定义,或许又会与某些专制国家所强调的“网络主权”产生微妙的呼应,又会为某些信奉集权主义的追随者提供一种“乌鸦笑猪黑”的冷嘲热讽口实。

在某种想像理解之下,如今的网络科技公司已经是每个人的主要生活场域,传统时空承载的功能都已转移至网络,生意、情感、政治等等,或是私人、或是公共的空间都被垄断性的网络平台所承载,许多年前人们所梦想的网络时代是自由美好的,可事到如今发现却依然是逼仄禁锢的。暂且先不论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至少以目前的态势来看,已无时日的现任美国总统已几乎没有话语平台了,包括那些所谓的右翼媒体,在某种“政治正确”的棍子之下,也将其拉黑。想到被某些人士贴上传统保守标签的胡适先生曾经的话语——“容忍态度的前提是基于‘我会犯错的’心理”,我想太多的人可能已经陷入了无法自我救赎的漩涡。前些日子我一直偏向于认为当下的某些进步主义者是缺乏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但现在看来或许川普的支持者才是缺乏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呢?又或许无论政治光谱的左右,大家都一同坠入了找不回现实的漩涡之中呢?

这次封推事件的过程可能太过于紧促,事件的发展超出了许多人预期的脉络与进度,以至于在事件发生之后许多公共知识人士都急于表态说明立场,而这是否又显得有些操之过急?是否能再多一些耐性与包容,再多观察一下事态的延续再做判断?我想评论者与学者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此。作者最后给出的方向,应当符合大部分人的预期,但一切都还有赖于人们的行动。再次想到到胡适先生那句话,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反思与自省的警惕,即使在朝着一个方向加速奔跑的时候,也会不时放慢脚步,看看周围的人们在做些什么,谈些什么,才能不会忘记现实,也不会迷途于脚下的征途,或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回归最早的初衷。

时计塔非著名学渣:@YesJV:回复一下你的留言里的几个点:

1.中国的各大互联网平台是不是“奉旨删号”?

如果用“网信办 约谈”作为关键字,可以在网上搜到不少相关的新闻。网易新闻、内涵段子、新浪微博都曾经被网信办约谈。另外,端传媒前两年的这篇文章中的第12个案例也明确提到过,“网信办的人每个月会来集团做培训,大多是关于一些意识形态的内容。培训的对象都是一些内容的把关人,比如微信部门的负责人。”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网信办对于中国的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把控能力都是很强的。虽然他们不一定真的会明确要求你删哪条帖子,但是如果哪天平台做得不合他们心意,他们就能直接关停平台,这对各平台来说肯定是一种威胁。

当然啦,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情况如何,我确实也不知道。

2.时代背景、学术研究结论、案例

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报刊、杂志、电视,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可以在新闻刊发之前进行事实核查。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把关机制失效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发布信息。

还有一个因素,在这篇文章里已经提到了,即社交媒体的核心机制:转发分享。或者我觉得这么说会更清楚吧:社交媒体想要运营下去,就需要钱;钱从哪里来?从广告来。 公司为什么愿意来你这里投广告?因为很多人会访问这个网站。公司怎么知道会有很多人访问这个网站?因为你这个平台上的数据好。那怎么提高这些数据呢?整点儿刺激的东西呗!

插一句:我以前在公关公司做实习生的时候,投广告的甲方会找们要每条微博具体的转评赞和浏览量数据,以此来评判你的工作质量。如果是自媒体就更是了,这些数据会直接关系到你接的广告的报价。

至于学术研究结论,方老师的文章里有提到《科学》杂志2018年刊登的一项研究,36氪有对这篇论文更详细的介绍,《科学》杂志的原文在这里。这个研究涉及了整个Twitter上的虚假新闻(从2006年9月到2016年12月,twitter上传播的每一条有争议的新闻),所以说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假新闻研究,应该是不为过了。

至于QAnon这个案例,是用来说明“观念的自由市场”理论在新媒体时代失效了。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岁小孩,并不是只有端传媒的读者们呀。

3.川普是否还有机会发声?

虽然现在社交媒体成了大家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但是并不代表只有社交媒体才是能说话的地方。川普不能发推了,但是他还可以接受媒体采访,开记者发布会,出书出自传……他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我们这些卖白菜的就不要替他这个卖白粉的操心了。

从2016年川普参与总统竞选以来,很多人就已经难以容忍他的言论了,他四年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就像男朋友今天和你说分手,肯定不只是因为你今天没和他说晚安,是因为你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都忽视了他的感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罢了。

“容忍态度的前提是基于“我会犯错的”心理”,这话没错,但是原谅的前提也应该是“你会改”,不是吗?

YesJV:@juliafedal:首先谢谢您的关注。

就第一点而言,您提到强国约谈不假,网信办审查也不假,而我提到口耳相传可能确有一些歧义,我只是更想用它来指代新浪一类平台的自我审查行为,如您所言,很多时候约谈审查的效果更在于一种威慑,但具体怎么删、删什么都是由平台自行做主,平台为了自保不出问题,一般都以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扩大打击面。而美国互联网公司是否有什么标准,你我都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无形的政治正确的“旨”,这个就看每个人的各自理解了。

关于第二点,我想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要否定方老师给定的论据,我只是希望在提出论据的同时,能有一个更加彻底的说明,以使得整篇文章更具推敲性。还有非常感谢您给到的关于2018年《科学》杂志的链接,不过我点进去时候已经是404状态了,我也不知为何打不开(打不开不代表我不认可)。但即便如此,就算真相跑不过谎言,但也无法保证真相的影响程度会小于谎言,另外我也有提到退一步讲就算论据有瑕疵,按照这个逻辑进路争论下去,又会落入关于“真理”解释权的纠缠,这才是我在这里的质疑点,希望您能get到。关于QAnon阴谋论,我还是比较怀疑用一个极端案例是否可以代表某种普遍性的可靠度。

至于第三点,我的关注点是川普是否还有发声平台,并不是我要为川普操心什么。封推之后貌似他也就只有一次在德州的对外发声,具体是否有什么媒体做了直播,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补充)。另外,为川普操心的这顶帽子太大太重,我真的不想戴。

对于胡适先生那句话的理解,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常人遇事,有的人愿意优先向内的自问,而有的人却喜欢优先向外的追问,个人性格与所处环境不同使然,不再作争论。

最后我还想再提一次我开始提到的那句话,“每个人都会以各自所愿意相信的那种‘事实〕,来做为各自的政治立场”,如果我没弄错的话,最早讲这句话的人,应该是一位立场偏左,且比较具有进步主义视野的朋友(在 Matters 具有高人气)。我觉得这是对所有人说的一句话,无论你的光谱是左还是右,希望能有所启发,并共勉之。

5. Time_T、lily_ch8119,回应《方可成:特朗普被封号——我们别再假装这三件事

Time_T:论述当中,都不能避免到“真理”的假定,始终都认为世上存在一个客观的真理,所以依这个真理所作出的判定和行动都是正确的。但现在就是各有各的理,没有谁的理是真的。

从概念上,过去在现在的缺席,导致从没有方法去100%再现过去,再现“事实”。加上现在社会上交谈交流的空间不断变大,导致越来越多人都是各说各的理,我回应你的,不一定是回答你,可能只是自顾自说。这个情况又怎能如此武断地说自己所奉行的就是真理呢?

Lily_ch8119:认同楼上。

另外想说阴谋论之所以成阴谋论就是因为虽然无法证明是真的,但也没有办法提出具体漏洞说他是假的。那要如何拿捏审查标准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民主党人吃小孩,虽然听起来很荒谬,就纯逻辑而言确实不是不可能(这是一件很荒谬但是实施面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如果有一天发现全球失踪人口都被送到美国给权贵吃了,那如果社群软体查封了这些新闻算不算是共犯?

另一方面,如果阴谋论会被禁止,那好莱坞明星声称票投拜登因为拜登是一个多么好(如:支持民主、善良、爱好和平),结果民主党上台还是老样子砲轰中东,这种言论当初该不该禁?

说到真理是什么,成年人都已经知道这世界不是什么事都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了,有些事很荒谬但是是真的,有些事很有可信度但是是假的。就算不讨论哲学领域,光是谁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有很多讨论空间了。就算讨论出来了,与其说他是真理不如说是共识,是一个大家同意这么做的妥协。

说真的美国流于民粹现在要改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的了。我不否认选择禁言有一定的好处跟效用,但是该禁哪些、该怎么禁真的还需要更多的讨论。

6.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走进体制的年轻人,渐渐成为它的一部分

我觉得有一点倒是踏入社会的人都应该学习的“要让对接工作的人以文字的形式确认自己说过的话。如果他打电话过来沟通而不是发微信,说明有问题,一定要自己整理他说的话,在微信发给他,请他确认,固定证据,以免过后推诿责任。”这倒不是推脱责任,而是明确责权,确保领导犯的错我绝对不会背锅,这一点在文章出来之前我也一直在实施,只不过文章点破了这一点,这种工作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责权纠缠的问题,相当稳妥。至于有没有剥夺自主性这种问题我倒是看的比较开,因为本来我就不是那种冲在第一线的制度改革者(而且我也没这本事),老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能做到的唯一事情。

总之比较低阶的中国公务员生存环境就是这样,早就不是那种古早政治小说里那种“送钱就能办事”的环境了,但也不见得就完全不存在领导和下属的层级关系,只不过这种层级关系在大城市更加明确且隔离,反倒不会因为私事容易被穿小鞋。

7.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小学老师疑不堪工作压力轻生,外界关注是否涉及职场欺凌,你如何看?

这个我很有话说,首先我申明这篇不是什么理性的议论文,只不过是一个内卷人的防身术,比较口语化脏字也比较多,各位不要见怪。

校园霸凌职场霸凌家庭暴力等等靠法律靠外人解决永远是行不通的,第一对面霸凌你的人肯定比你位高权重,靠协调一般都是放屁,因为协调基本上就是和稀泥,说实话也没办法,因为职场霸凌一般都是语言霸凌或者穿小鞋之类的,就像文章里的例子,取证困难,而且就算取证成功了也不容易定罪,因为没什么法律去约束语言上的霸凌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犯罪,这种和稀泥结束之后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实力对比并不会发生改变,霸凌行为只会变本加厉。

下面是一些我这个内卷人摸爬滚打出来的心得,会很长,酌情观看。

首先自己要强大,工作能力业务能力要强,知道自己是靠自己的能力吃饭的,这一点乃是核心要义,因为职场霸凌者最核心的威胁手段就是“我要开掉你”,诸多被霸凌者怕自己丢了饭碗治只好忍气吞声,破解了这一点之后对面一般就没招了。自己一技傍身,怎怕丢饭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第二,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被提不合理要求职场中这种事情存在很常见,这往往是对面试探你底线的第一步,应对办法就是第一次就别让别人发现你是个怂包,对面第一次开始提不合理的要求就果断拒绝。

还有要学会在工作中要注意留下痕迹,引用贵平台前几天讲公务员的文章里的一个工作法:“要让对接工作的人以文字的形式确认自己说过的话。如果他打电话过来沟通而不是发微信,说明有问题,一定要自己整理他说的话,在微信发给他,请他确认,固定证据,以免过后推诿责任。”这种工作法能有效避免被穿小鞋或者推脱责任的问题。

第三,是新工作开始上任半年内一定要多和同事们交流接触,多和上司接触,多参加点社交聚会,尽量摸清楚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的脾气和工作风格,发现有“地雷”也就是那种你无法忍受的傻逼时可以做到早期预警和风险控制,在他对你造成利益损害之前就想办法远离。

第四,真的碰上霸凌者了,像是文章中这种工作好几年的情况,难以一下子脱身,要开始实战了怎么办:看到他们要及时怼(对抗),如果怼不过就准备好翻脸跳槽,当然我说的怼,是你确定对面是那种道理讲不通的人,而且确定这个人对你的工作生活已经造成影响了之后再去做,别学电视剧里看谁不顺眼都怼一句,那很不理智。

准备好要开战记得准备隐藏式录音笔,最好有隐藏式摄像头,保留证据,怼人的目的不是对骂,职场争端上对骂是最低效率的手段,怼人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保存足够的证据之后,首先走法律途径,首先目的要明确⋯⋯我上面也说了职场霸凌一般不会涉及很严重的暴力犯罪,让对面坐牢比较难,但只要你控告了,对面就得应诉,这就达到了让对面恶心的目的中的一部分⋯⋯

最后,很可惜这位老师自杀了,为她默哀,但是记住一点,对抗霸凌行为中自残自杀行为都是不理智的,用自杀威胁霸凌者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已经无计可施,威胁自杀只会助长对面的气焰,且如果真的自杀死了,对面实际上也很难被定罪,因为证明职场霸凌和自杀有直接关系很难,其中有太多可以动手脚的地方了。对面逃脱惩罚自己却失去生命,实在是让人悲痛的。

8. 过来,回应圆桌话题《四家社群媒体巨头携手禁声特朗普,是为公众利益还是侵犯了言论自由?

在这里我只讨论特朗普推文中的假新闻问题。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假新闻是否应当纳入“言论自由”的范畴?

如果是的话,那么打击假新闻的方式可能就是依靠“理性辩论”。这种应对逻辑下经典的做法是 Facebook 和全球数十个专业的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对平台用户所提交的“疑似假新闻”进行检验和判定,最终在平台上对假新闻打上红色预警,但并不对其进行封禁。 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Tom Buchanan 最近指出,对待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最好的方式可能是什么也不做,不转发不评论,尽量地降低它的传播力。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重复地看到假新闻,甚至身边的人都在转发,人们更可能相信它是真实的,即使你转发那则消息是为了辟谣。当然学界对此并无定论,也有一些研究指出辟谣可以在某些情况下降低人们对假新闻的信任。

但毫无疑问,QAnon 在美国的流行是一个信号,指出了“理性辩论”的软弱之处,其影响力甚至已经渗透进美国的行政系统中,而不管主流媒体对这种阴谋论如何嗤之以鼻。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在近几年的讨论中不乏有观点指出,我们应当对假新闻有更强力的措施。而此次对特朗普的账号封禁则表明,假新闻可能越来越被排除出“言论自由”的范畴。

这延伸出的考量是,谁有权力界定何为假新闻?也就是程序正义的问题。错误的权力置放可能导致新闻自由的覆灭。

在此次事件中执行这种权力的是 Twitter,一个独立的商业公司,但结合过往主流新闻和学术界对特朗普账号中各种不实信息的核实,以及对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体平台不作为的批判,我们也可以说是 TA 们助推了这次强力的封禁。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明确的言论规则,独立、负责、有公信力的 Fact Checking 机构也是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合作的对象。对以上两点的考虑表明我们正在面临“言论自由”边界的重塑——我们需要在一遍遍的讨论中凝结社会共识,界定什么言论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又应该由谁来掌握界定的权力。

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言论自由”的语境问题。在西方历史上,这一词汇更多被用于反抗来自政治力量和教会的言论审查。而互联网的兴起让我们意识到,过往那些在精英阶层无法流通的、上不了枱面的阴谋论,如今却可以在网络边缘找到对应的受众,甚至借机进入主流的舆论场中。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似乎成为了理性的对立面,成为了我们需要加以限制的一种权利。但我们也永远不该忘记,20世纪的一系列国家悲剧告诉我们,理性只有依附于自由才可能成立。对特朗普、假新闻、阴谋论的批判,绝不应该引申为对言论自由的彻底否定。人们在容忍了特朗普的言论整整4年之后才做出如此应对,恰恰说明言论自由依然是美国政治中的重要考量之一。

9. YesJV,回应圆桌话题《四家社群媒体巨头携手禁声特朗普,是为公众利益还是侵犯了言论自由?

很多时候左派都自认为代表了进步主义的思想,他们心目中所认可的人类社会终极目标,是达成每个人的绝对结果平等,但在现实中,这样的目标却是那么的不切实际。因为在一个充满随机的自由世界里,是不可能做到理论与现实上的结果“人皆平等”的,除非必须引入一种外在于每个个体的绝对力量,也正因非如此不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垄断一切的集权,就被顺理成章的召唤出来了。

川普的社交媒体账号被自诩代表进步主义的几大社媒平台全面封杀,没有比这更具现实讽刺的现实了。在曾经的灯塔之国,在所谓的进步主义大旗之下,那种对于理想价值的执念,正在不经意间变成一种把所有人都拉下水的,偏执自负的自私。

人们都相信屠龙之人终成恶龙,可惜真正的“龙”还没出现,假借“屠龙”之名的人,或许却提前隐现了。

10. tomhelpegg,回应圆桌话题《四家社群媒体巨头携手禁声特朗普,是为公众利益还是侵犯了言论自由?

首先,关于言论自由,通常能够限制言论自由的主体是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能让一个社会只有一个声音。目前,尽管主流社交媒体有限,但是无论是推特还是Facebook,他们都不能消灭其他声音,只能限制在自身平台的传播,自身的网站以及其他社交媒体依然为传播那些声音提供了充分的舞台。正如同传统媒体中,总不能nature不发我的文章就说是限制言论自由吧。

其次,关于封禁川普。我们知道,社交媒体本质是一个有着公约的社区,这就意味着它不应是无政府状态而是不同成员依照公约而拥有自由的社区。川普的一系列言论显然早已违背了相关公约。

其三,平台责任。一个企业,不仅仅有盈利的责任,也有在不影响盈利的情况下,造福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社交媒体而言,显然不存在绝对的对于言论的不管控,例如儿童色情人人得而诛之,而对于攸关社会重大利益的煽动仇恨冲击宪政体制的人,进行一定限制也是平台的责任。

综上,平台有责任和义务限制类似言论,当然未来权力不应仅仅集中于资本,而是作为社区自治的一部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