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報

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舉辦法人說明會,公布最新經營狀況

在詭譎多變的中美台局勢下,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備受各方矚目。

2021年1月14日,台積電的法人說明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展開。

2021年1月14日,台積電的法人說明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展開。 攝:Tyrone Siu/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林庭葦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01-14

#半導體#台積電#華為

2021年1月14日,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的法人說明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展開。

根據今日釋出的財報顯示,台積電 2020 年第 4 季的營收為 3615.3 億元(單位:新台幣),稅後純益 1427.7 億元,每股純益 5.51 元,再度突破歷史紀錄;毛利率為 54 %,營業利益率 43.5%,稅後純益率則為 39.5%。

在先進製程方面,台積電 5 奈米製程出貨佔 2020 年第四季晶圓銷售總額的 20%,7 奈米與 16 奈米製程出貨,分別佔 29%和 13%;總體而言,先進製程(此指16奈米與其他更先進製程等)營收佔台積電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 62%。

以公司公布的數據來看,台積電整體表現優於預期:其原本預估 2020 年第 4 季營收將落在 124 億至 127 億美元之間,毛利率預計為 51.5% 至 53.5%,營業利益率則預計為 40.5% 至 42.5% 之間(以 1 美元兌 28.75 台幣的匯率假設來計算)。

針對未來發展,台積電根據目前的商業前景,預估 2021 年第 1 季的整體表現為:營收介於 127 至 130 億美元之間,毛利率介於 50.5% 至 52.5% 之間,營業利益率則預計介於 39.5% 至 41.5% 之間。

此外,台積電預期,2021 年的資本支出將落在 250 億至 280 億美元之間。此數字不只高於外界原先估計,更有高達 80% 會使用在包括三奈米、五奈米、七奈米的先進製程上,除了因為許多先進製程的廠房仍在興建中之外,也顯示出台積電持續在先進製程稱霸的企圖心。

「在 5G 智慧型手機上市和 HPC(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高效能運算)相關應用的驅動下,業界對5奈米技術的強勁需求,撐起了我們 2020 年第 4 季的業務。」台積電財務副總經理、財務長兼發言人黃仁昭解釋,「進入 2021 年第 1 季,我們預期,HPC 相關需求、汽車部門的復甦,以及智慧型手機等,將會持續支撐我們的業務。」

會議中,台積電總裁兼副董事長魏哲家也表示,產能吃緊是目前一大問題,希望能與客戶密切合作,解決困難。

法說會當日,台積電股價以 587 元開出,終場收在 592 元。前一天,台積電股價才創下歷史新高,收盤價落在新台幣 605 元,市值達到 15.65 兆元。

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評估,2020 年第 4 季,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佔有率可望達到 55.6%,穩居晶圓代工市佔率第一。其次依序為市佔率 16.4% 的南韓三星(Samsung)、市佔率皆為 6% 左右的台灣聯華電子(UMC)與美國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

就整年表現而言,台積電 2020 年全年營收為 1.339 兆,年增率高達 25.2%,營收金額已連續 11 年創下歷史新高。另外,全年稅後純益率為 38.7%、毛利率 53.1%、營業利益率則為 42.3%,分別比 2019 年高出 6.4% 、7.1% 和 7.5%。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台積電,台灣民眾心中的「護國神山」

雖然台積電一直都是台灣民眾心目中的明星公司,但近一年來,在風雲多變的國際情勢中,它以「護國神山」之名,受到越來越熱烈的關注與討論。

2020年,在中美貿易戰以及 COVID-19 疫情先後重擊全球經濟的情況下,台積電先進製程的研發進度仍馬不停蹄:台積電不只在 7 奈米製程方面超前了世界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下半年更成功推動 5 奈米製程進入量產;同時,3 奈米製程預計於2022 年下半年量產,而 2奈米製程的研發設計中心則已經選址於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老家」新竹市。

與此同時,2020年以來,美國開始以國安問題為由相繼制裁華為中芯等中國科技公司,並高喊「重組供應鏈」,希望將關鍵製造技術遷回美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而重組供應鏈的其中一個策略,便是拉攏掌握半導體製造關鍵技術的台灣。

2020 年5月15日,台積電宣布其有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採用5奈米製程,預計2021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同一日,美國宣布新一波的華為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和使用美國技術的國外供應商供貨給華為。

這兩個同步的消息,被不少人解讀,是台積電被迫「選邊站」的表現:原本台積電同時為中國的海思半導體以及美國的蘋果(AAPL)、輝達(NVDA)、超微(AMD)等公司供應先進製程,如今隸屬於華為集團的海思被列入美國政府的「貿易黑名單」,台積電將無法繼續出貨給海思。

2020年下半年,隨著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力道加強,台海兩岸關係也日趨緊張。原本就因兩岸問題位處衝突前線的台灣,在貿易戰裡又逐漸向美國靠攏,中共開始每個月頻繁派遣戰機逾越海峽中線

2020年9月4日,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在「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的活動中致詞,表示「台灣是可靠的夥伴,也是關鍵的要角」。他強調,「隨著日益認識到將未來寄托於中國所帶來的危險,許多公司──包括台灣企業──也已開始尋找其他的替代生產及製造中心」,雖然不是所有台灣公司都能輕鬆把業務從中國搬回台灣,台灣的土地、能源及勞動力也確實較為有限,但呼籲各國攜手努力,「幫助各經濟體、產業及公司打造安全的供應鏈」。

「矽盾」還能繼續保護台灣嗎?

2020年 8 月 3 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用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 VLIS Reasearch 執行長 Dan Hutcheson 的說法,指出台灣的「矽盾」使其如同「美國的第 51 州」,並強調「美國負擔不起將台灣輸給中國的代價,因此美國需要保護台灣」。

事實上,台灣擁有半導體產業作為「矽盾」的說法,並非第一次出現。

2001年9月,科技記者 Craig Addison 出版《矽盾》(Silicon Shield: Taiwan’s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Attack)一書,討論兩岸對峙對台灣及全球科技產業的影響。書中主張,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如同一塊堅實的「矽盾」,能夠抵禦中共的武力威脅:一旦中共威脅對台動武,美國將不會袖手旁觀,而且台灣在世界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將提高中共動武的成本。

《矽盾》一書中提到,隨著資訊科技躍升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產業之一,資訊科技產品的核心原料「矽」也如同石油一般,成為人類高度仰賴的資源。而台灣所製造的矽晶片、液晶顯示器和被動元件等關鍵零組件,正是全球資訊科技產業鏈不可或缺且難以取代的一環。若兩岸發生衝突,將徹底打亂供應鏈,如此一來,對美國、日本、歐洲甚至中國自身的科技業,都將產生衝擊。

二十年後,隨著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據關鍵地位,近兩年來「矽盾」的說法成為台灣各大媒體與民眾熱切關注的焦點。供應鏈中的其他台灣企業也沿用「神山」譬喻,指出台灣的「護國神山不只一座」;全台灣市值第二的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日前便公開表示,台灣要有更多「護國神山」,希望鴻海集團迎頭跟上

自 2020 年掀起的「護國神山」的熱潮,在 2021 年伊始,仍方興未艾。未來,除了最受矚目的台積電以外,台灣的相關電子資通訊產業,會如何繼續成為疫後產業的經濟發展引擎?又會如何以「矽盾」之姿幫助台灣在強權環伺、變幻莫測的地緣政治下求生?將是關注焦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