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把坠落的拉回来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0-11-28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Meadowlark,回应《青年很忙:时刻准备著,应付“大学习”

这已经和思想的集中营没区别了。八年前的上位者虽乏善可陈,但终究没有折腾民众;再前任甚至思想有些许西化,想也不会禁止过圣诞节、感恩节的吧。作为一个非唯物主义者,假使现在我是学生中的一员,一定会痛苦不堪——要在谎言和受惩罚间做选择。

下面有朋友质疑为何不反抗的,我想说一代代的顺民早已失去了反抗的意识,不过这不是借口,每个人都应该拒绝那些虚假的谎言,至少不要配合。

2. frisk,回应《青年很忙:时刻准备著,应付“大学习”

青年很忙,时刻准备著,应付“大学习”。

“忙”是因为受到来自上面的催促与压力,“应付”是因为自身并不想做。

给大人的“学习强国”和给青年的“大学习”,不过是这张网下面的一部分,他们想要织起更大的网,虽然你不做,虽然你在应付,但你也会知道:你是需要“学习”的,我是可以“要求/指示”你们的。我觉得重点比起“学习内容”,更在于这种“权力”的在场暗示。

作为大陆某高校的团支书,每周都会收到一次来自团支部的通知:新一周的青年大学习开始了,请各位于周三前将统计表格发至 xxx 邮箱。

看到这篇文章,终于对这种高校现象有一个更为前面的了解。这倘若按照文章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从“数据/达标率”出发,去一步步细分(比如说省、市、学校、班级)约束大家服从观看。事实上,我相信很多大陆学生早就习惯于这种模棱两可,看似宽松,但实际上仍然是“强制”的套路。

3.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青年很忙:时刻准备著,应付“大学习”

我是左派,但是我也不喜欢青年大学习,主要是青年大学习并不是左派和工人农民们的桥头堡和宣传阵地,它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宣传阵地——很多期理论内容脱离工人和无产者的实践,甚至劝说工人“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给资本家剥削,以及时不时宣扬一些共产主义者应该警惕的种族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全盘否定西方国家的成果等。

这都不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一个共产主义者不希望看到的东西。所谓的大学习只不过是一些自己都没明白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狭隘的国家种族主义者,挥舞着扭曲的理论大棒在叫嚣“占领宣传阵地”下导致的恶果,沦为维护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真正为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发声的工具。

这种内在把共产主义理想扭曲成“种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带来的内部腐蚀的危害性,远高于“和平演变”带来的危害。

4. EricChan,回应《校园前线咨商心理师内心话:如何“接住”处于低潮与危机中的青年学生?

这也就是内文提到的个案管理与辅导工作重叠的内容。如果我们用生理疾病的例子,咨商师和精神科医师要做的就是生理疾病中医生的角色。而个案管理与辅导就是做的护士乃至护工的工作。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社会功能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是受损现象,就好像是换上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己的患者需要他人照顾一样。然而麻烦的是,处理这些社会功能缺失的情绪疾病患者,比处理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更为复杂,更需要技巧。这种“护工”角色的缺失反过来又令这些情绪疾病患者病情复发/恶化/难以痊愈。

我对于王牧奇咨商心理师的感受很深。作为受训中的咨商心理师以及抑郁症患者,我对于急需校园咨商服务的学生,以及提供咨商服务的社工师/心理师的处境都有深刻的体会。

不止是学校,甚至是社会本身都将心理疾病与普通疾病等量齐观:只要看医生,遵照医嘱按时吃药就能没事。而精神科医师,心理咨商师就是医生。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家人、学校、职场,甚至是社会氛围,都会对于这些受情绪病困扰的患者的情况造成关键影响。

然而不论是社会大众甚至是一些社工师、心理咨商师都会错误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能力。大家都把社工师、心理咨商师当作是把学生从危机中拉回来的关键人物,甚至是唯一的人物。这样对于情绪病患者的康复乃至是改善校园内精神健康是事倍功半的。除了增加辅导资源以外,学校中各院系的行政乃至教学人员都应该扮演一定角色,更不要论家庭乃至社会。

5. siwee994,回应《主流,去死吧!—— 属于怪咖、异类、小众、弱势的第 57 届金马奖

触动我的一句话在于,小情小爱小人物的故事,从来都不输大政治大社会的宏观叙事。宏大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主流叙事固然重要而不可忽视,但这不是压迫小人物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的生活和情感理由,从来不是。

人可能并不生而平等,但对于每个人自身,个人的生活就是自我世界里最耀眼最重要的所有。

6. bbbbbb,回应《叶耀元:“战略模糊”不变,台湾如何在中美关系的未来中寻找身位?

首先,这篇文章似乎认为美国本届的外交政策是现实主义的。但我觉得,本届外交最大的两个特点是1)基于MAGA的民粹主义 2)后期的中美外交甚至可以说是 ideology 的碰撞,几乎是铁幕外交。

本届的外交路线其实是偏离了美国自尼克松以来的现实主义路线。举几个例子。美国不止向中国发起贸易战,它也向很多传统盟友要求加税;它试图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它指责德国没有承担责任,并威胁要减少对北约的负担。这些在我看来都是 MAGA 背景下美国内部情绪在外交上的反应。

另一方面,蓬佩奥最近对华发表过非常强硬的讲话,在 ideology 层面把中共刻画成 evil regime、自由世界的威胁,甚至煽动人民和中共对立。这把对抗提高到了非常严重全面的程度,是近几十年罕见的。这些都和美国高度分裂,还有本届政府的特点息息相关。

拜登上台,虽然不能完全抹平内部分裂,但我想还是会回归美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策略。至少在意识形态层面不会 seek total conflict。他可能会因内政掣肘而放出强硬声音,但整体思维不会像本届一样偏激,甚至 seeking regime change。

在这个背景下,台湾应该怎样,欢迎大家讨论。我的看法是蔡在本届后期和 Trump 基本站到了一起,把对抗提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提升到捍卫自由世界的高度。拜登上台后,应该不会 endorse。蔡可能会经历一个失落期。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评论,我会说 Trump 的外交对中国越来越敌对,但它基本放弃了民主世界的 leadership,甚至成了别国的笑柄,它使得美国的国力和影响下降了;拜登上台后应该对中国有所缓和,但也会修补美国的国际形象,在某些地方重拾 leadership。

那么,对台湾,还有香港的广大民主自由派来说,是endorse 特朗普还是endorse 拜登?其实在一个层面上,反映的是追求什么样的民主。

7. KKKKKC,回应圆桌话题《你看过线上演唱会吗?它将会如何改变音乐界?

演唱会看上去不外乎视与听,实则不然。

线上虽然看起来理他们更近,音质也更好,就连招牌的开车成分都没有丢,但演唱会非常讲究临场感,线上演唱会是无法做到的。像五月天的现场演唱会,除了耳膜的震颤以外,你还可以看到温柔响起时的一片星海,也可以体验到全场一起蹦迪带来的地板高潮,这种一个体育场的热情在家是无法复制的。

我知道这可能听起来有很狂热的成分,但也许这是我买票走进体育馆的原因, 毕竟隔空和曾经一起看演唱会的老友聊天,跟以往一起在体育场里用力蹦用力喊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希望线下演唱会能够重返我们的生活。

8. EricChan、bbbbbb,回应圆桌话题《香港政府宣布确诊者可获5000元津贴,“补助政策”能有效鼓励市民检测吗?

EricChan:说到政府政策出现的反效果,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元朝末年,黄河决堤,河南安徽等地出现饥荒,民不聊生。为了治理河患,丞相下令征用百姓修黄河河堤。这本是应做之事,却成为了元朝棺材的第一口钉。元朝腐败的官僚克扣原是饥民的河工口粮薪资,让他们心生不满,聚集在一齐治河的河工相互串联最终爆发了红巾军的起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政府政策能否达成其目标,需要考虑的不止是政策的设计,还有政策执行的能力。

抗疫政治最重要的是政府给予民众的信心,而特区政府是无法给与民众信心的。从疫情初期各界呼吁封关但是政府没有理会,还有口罩供应方面的迟钝与官僚。到了第一波疫情平息后,政府被前任特首、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游说放宽船员检疫,导致又一波疫情的发生。香港防疫表现不算差,但政府政治官僚的表现可以用拙劣来形容。林郑月娥更像是一个缺乏 EQ 的高傲官僚。同为特首,贺一诚的表现要好得多。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就是在于香港目前的政治体制的畸形与失效,无法代表民众利益,更缺乏政治能量。林郑月娥在建制派心目中就是中央现在信得过的一条狗,仅此而已,根本不用给你面子,三字经骂你就骂你。这也导致政府在防疫政策上的混乱。

为什么之前可以在餐厅里顾客可以脱下口罩6人一桌,但是到了街上戴上口罩只能4个人坐在一齐?因为饮食界在立法会有一席功能组别,特首选举有17票选委。为什么政府会放宽船员免检上岸?在专家指出这个漏洞以后还有反驳反而被打脸?那是因为前特首,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是航运界出身,背后的利益在向政府游说。

bbbbbb:@EricChan:政府防疫不力肯定一个因素。没有政策执行能力。但这5000元事件说明什么呢?前面有读者说关于5000元的骂声,更多是对于整体抗议政策乃至政府的不满。也就是说,政府拿出一个政策来,很多人没有仅考虑这个政策的防疫效果,而是掺杂了很多别的东西进去。以这5000元为例,觉得奖励了不守限聚令的人,净赚5000。这种看法本质上是觉得不公平,觉得为是什么咎由自取的人没受惩罚?这本身是一个关于价值的 statement,和抗疫不直接相关。

如果仅从抗疫考虑,那就要论断这5000元给某些人松懈抗疫的激励,和引致的后果大于这5000元对基层家庭的抗疫援助,以及减少后顾之忧后对检疫的帮助。就是这么个问题。

最后,疫情很复杂,其实香港的专家也经常没有一致的意见。你看当时全民检测,中大的徐国勇和港大的医学院院长都是赞成的,袁国伟貌似也赞成,但当时TVB新闻采访过另一个专家就反对的。这东西专家都没有一致意见。

EricChan:@bbbbbb:我觉得问题是在于市民对于政府的不信任。用内地的例子就是07年厦门市民强烈反对石化PX项目甚至上街游行示威,当时不少业界专业人士都认为厦门市民的担心是太夸张,PX生产工艺成熟,正常运作下不会造成污染(当然离居民区,厦门市区太近这点毋容置疑)。因此当年厦门PX事件后来有不少人认为是民粹主义下的环保政治,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白左思维作祟。结果该项目迁往古雷半岛以后就发生两次事故。后来就产生一个梗:我说厦门市民不懂化工,厦门市民说我不懂中国。

政治无处不在,公共卫生政策不去谈政治只去谈专业是过于理想化。我不是说公共卫生决策应该被政治左右,而是认为需要政治手段让防疫政策得以实行。在台湾的例子就是行政院用各种梗图澄清防疫过程中的谣言。你可以批评民进党小编治国,但是你不能否定这些梗图在台湾防疫中的作用,这就是政治如何让防疫政策得以实行。

讲到全民检测,过去的一年就有中国政府收集新疆人的DNA的传闻,这个传闻没有证实也没有证伪。在现今的政治气氛下,自然会有不少香港人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个时候特区政府不让负责公卫政策的陈肇始去做宣传,而是找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去宣传,就是加深民众猜疑,自己给自己捅了一刀。

可能有些小粉红会嘲笑香港逢中必反,总是不吝以最大的恶意怀疑中国。落得今日第四次爆发的状况。但我想提醒一下他们,一年前香港新闻在持续追踪武汉疫情的时候,你们也是如此嘲笑香港人的。

bbbbbb:@EricChan:你看你回复里也说了,董建华的事情只能是心证,而拿新疆人 DNA 也没有证实或证伪。现在一切都政治化,人们怀疑对方说的一切,只相信自己的信息和印象。那在这种环境下面对这些争拗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如果说ok政府说的我一概都不信,没有问题;但是为了反对,很多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论点在社会大肆传播,那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5000元事件的讨论就给我这个感觉。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说5000元会引诱人故意染病的猜测,包括媒体,朋友圈,连登。大家半调侃半认真的评论著,有的人可能觉得好玩,有的人可能真信;因为反政府,大家都把它当成政府无能的一个论据。一个蛮有人性,也很有可能于抗疫有利的政策就陷入了漩涡。结果我来端这里一看,信的人也不多,都觉得不太可能有很多人故意染病;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个站不住脚的东西被广泛用来反对这个政策。

我的意思是,如果把一切都归于政府不可信,只做阵营的头卒,在能辨析的事上也懒于动脑,那和小粉红有什么区别呢?和相信qanon的川粉有啥区别呢?遗憾的是我觉得香港越来越有这个趋势(当然大陆也是)。一切都归因于对方不可信。

或者说你指出社会氛围的影响(不信政府),我在这个事件上更 count on 每个人的理性。我不能忍受一种类似阴谋论的东西在广泛传播(就是这个故意染病论)。它可以通过一些常识加推理辨析。我甚至觉得这个论点会对社会道德起很不利的影响。

EricChan:@bbbbbb:呢5000蚊津贴嘅逻辑问题其实何启明副局长已经讲咗出来:新冠病毒可大可小,不会有人为了这5000而主动受感染 --》既然可大可小,为什么有些受感染者不去主动做检测? 可能是因为:1. 没有病征,不怀疑自己被感染 2. 有病征,不怀疑自己被感染 3. 有病征,怀疑自己受感染,但因为担心生计不去主动求医。政府需要证明有3这种人存在才能证明这5000元津贴的必要性。

bbbbbb:@EricChan:所以: 这个政策,无论是检测还是得病后,肯定比没有5000有帮助吧(检测的人至少不会更少。得病后经济会容易一些)。那他的弊端是在哪里呢?我觉得说来说去,肯定还是回到故意染病,或者故意放松防疫这些论述上。

而且说实话。我觉得对比之前的发钱,还有保就业计划,这5000元也具有针对性,是在真正帮助市民(得病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非常倒霉的事情。而且经常会传染家人。)我甚至觉得对一些得病的市民,如果他们是家中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通过给这个家庭补助的。

EricChan:@bbbbbb:我觉得问题是要回到这5000元的目的是什么,政府的说法是避免有人因为担心生计隐瞒自己患病,不去检测。这就会出现前一段留言我提到的问题。如果是为了帮助患病者,那就是陈凯茵所批评的问题。

所以这个政策就是如果没有什么弊端,也没有什么效用,我不觉得是值得推行的政策。

9.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不赔钱就给差评!你如何看待网购平台上的“职业差评师”?

端这个话题挺老的了,以前阿里巴巴来我们大学做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讲座时就讲到如何应用大数据对刷单和故意差评,现在淘宝对恶意差评有很多手段。

1.差评师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无论他把差评商品理由说的天花乱坠,他向商家进行勒索时一般都会要求“大额现金赔偿”(相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一旦有“不给钱就差评”或者类似的字眼出现,店家要求淘宝小二(淘宝纠纷客服的暱称)介入,胜诉率高达八九成,因为碰到一般小质量问题普通用户会选择退货或者等额赔偿,而不是威胁进行高额赔偿否则就差评,所以鉴别起来很容易。

2.恶评师的账号一般是用账号注册脚本批量注册的,也就是所谓的“小号”,这种账号使用时间很短且“正常商品浏览成交率”很低,大数据非常容易识别这一点,只要给“新注册账号+经常差评”的账号进行标记并进行AI大数据训练,就容易识别并自动封号,偶尔会封错,不过正常人一般会申诉,但是恶评师不会,所以其实错杀率很低。类似的特征识别算法如经常更换收货地址,经常退货并经常发生纠纷等等都已经可以被大数据学习,这一点也运用在识别违规刷单上,现在刷单群都要求有使用历史的账号,而不是那种脚本账号,那种脚本账号被查率现在已经很高了

3.淘宝现在比较注重小商家权益维护,故意差评由系统检测并删除后商家营销数据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尽量减小故意差评带来的流量影响,我认为“最后,淘宝网投诉和申诉过程繁琐且不能很好地保障卖家利益。”应该是15-16年那时候相对管理比较混乱的时间,2020年的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4.关于《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删除用户不利评价”这一点,其实在法规出台之前淘宝卖家就无权删除任何评价,注意是任何评价,无论好评差评商家都无法隐藏,客观上增强了商品描述的可信度。

5.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对程序员要求很高,校招都是985211起步,阿里的大数据学习能力和过去淘宝初开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假账号和机器注册账号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了。

10. 无产阶级Gemini,回应圆桌话题《巴黎教师斩首案后,法国将定义以宗教为由的威胁恐吓为犯罪行为,你如何看?

我认为在多元自由的社会里,法律不能解决宗教与言论自由的冲突。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都是要有基础的、有社群传播的基础、有一群能理解你的人、有物质生活的基础、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如果有和谐的社区和稳定的工作,两者的自由自然不会冲突。但如果缺乏某种基础,就会极端化。

极端宗教会伤害特定群体(比如伊斯兰世界里的女性和异教徒),极端言论亦会伤害少数群体(比如移民和老弱病残)。要我看,画一个清楚的法律界限是很难的。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好地管理政府机构,更好地调查处理事犯罪上。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