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反修例運動一年

黎恩灝:膠化還是失語,香港「左翼」為何不討好?

左翼與民眾,還能有交集嗎?

2020年6月4日,大批市民到維園足球場悼念六四。

2020年6月4日,大批市民到維園足球場悼念六四。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20-11-17

#反修例運動一年#黎恩灝#評論

2019年爆發的香港反修例運動,的確是全球群眾運動的一場「時代革命」:運動「無大台、跨平台」的肌理、示威現場戰略和戰術的多樣、運動長時間持續的韌力和超越國界的動員等等,突破了過去十年以至數十年來,全球各地反威權運動的形態,亦鼓勵了其他國家的抗爭者爭相效法:智利、伊拉克、西班牙、美國、白羅斯、泰國的反威權反警暴的示威場面,總會看到香港反抗運動的影子。

不過,反修例運動同時折射了一種現象,對香港以至標榜「工人無祖國」的左翼運動相當尷尬,我姑且稱為「左翼失語」──左翼論述和視野在反修例運動期間,不是位處邊緣掙扎,就是保持沉默。

香港過去的社會運動,主要由傳統學生組織、工會和民間團體帶動,他們的價值系統側重公平正義和社會資源再分配,有強烈的反新自由主義傾向。他們眼中的「本土運動」──強調香港人身分、抗拒內地新移民、甚至批判左翼社運組織者為「左膠」、追求香港放棄「建設民主中國」──其實是挑戰傳統社運的「異路人」。

反修例運動強調「不分化」、「不割蓆」、「和勇不分」、「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等行動口號或綱領,表面上暫擱過去運動路線的「左」、「右」之爭,但實情是運動論述和形式的動態,進一步將左翼運動推進末流。綜觀由去年6月9日第一次百萬人大遊行,以至今年中共落實港版國安法前的軌跡,不難發現,坊間至少有四套在運動期間流行的「左翼」論述,但它們都未曾成為主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