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12.8万个贫困村被要求限期脱贫,一个村庄决定试试养鸡

习近平宣布中国所有贫困人口在2020年实现脱贫,地方官员为此费尽了心思。

杨华正在后院喂鸭子。

杨华正在后院喂鸭子。摄:王文凯/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王文凯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12-16

#脱贫#中国#中国农村

编者按: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要在未来五年间使7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一场被写入“十三五”(指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列出2016-2020年政府工作重点)的“脱贫攻坚战”随后席卷全国,2016年至2019年,中国累计发放3800多亿(人民币,下同)专项扶贫资金,除了各级政府、事业单位被要求派干部下乡扶贫,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亦被动员起来出人出力。与此前多年的模式相比,这场扶贫运动被要求做到“精准”,“脱真贫,真脱贫”。

这场消除贫困的运动赢得国际社会大量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表示:“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纽约时报》则报道,一些学者担忧习近平的计划更像是制造头条而非为贫困群体带来持续改变。还有声音认为,脱离中国设定的贫困线不代表真正脱贫。中国的贫困线从1985年的人均年纯收入200元增至2015年的2855元,涨幅14倍;但与此同时,GDP增长95倍,生活成本更是日益趋高。此外,扶贫过程也不时曝出丑闻。2016年和2017年,审计署抽查700多亿扶贫资金去向,发现约1/10的金额出现贪污、挪用、数据造假等问题。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截至2018年底,中国只剩1660万人尚未脱贫,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只剩下最后一步。这场脱贫运动真的有效么?中国式脱贫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参与其中的一线官员怎么说?端传媒在今明两天推出专题报道,解析中国脱贫战的理想与现实。本文是专题的第一篇,以中国西南的一个村庄为样本,记录贫困户、脱贫官员等不同角色在一场荒诞脱贫战中的故事。今天发表的另一篇评论《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做了什么?会如何改变中国社会?》,则梳理了这场脱贫运动会如何改变中国社会,请点击这里阅读。

69岁的杨明偶尔还会“听”到鸡的惨叫——半年前,家后院鸡栏里的90多只鸡,就是忽然“咕咕咕咕”叫起来的。

妻子唐子玲确定这是“求救”信号。清晨,她提着两桶头天夜里熬好的菜糠到后院。曾经一拥而上的母鸡们“突然不吃东西了”,“给药也没用”。它们立在融雪后泥地上,“鸡冠发黑、低头、眼睛不动”。3个月内,鸡一只只地死了。

杨明把死掉的93只鸡记在一个笔记本上,附上每只鸡的死亡时间。这个耗费4块钱的笔记已破旧不堪——它本来要记录杨家人如何脱贫的,但现在,除了那些鸡,他还记下一笔亏掉的菜钱。“要一笔一笔记清楚了,怕干部来不认账。”唐子玲抬高声音,恨恨地帮腔。

杨明夫妇生活在广西下轄的清塘村(化名)——湘江战役发生地,和中国大陆的众多革命老区一样,战争的烈焰退却,贫穷一览无余。该村距县城中心5公里,全村不足150人,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脱贫的希望是在2013年种下的。在视察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十八洞村后,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2015年底,脱贫工作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宣布要在2020年使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人口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被视为习近平第二任期内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央累计斥资近4千亿,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各高校、企业在内的各色社会力量亦纷纷加入扶贫。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