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专访香港学者黎苑姗:㓥房家庭的居住正义,不仅是阶级和贫穷的问题

在现实的无奈面前,她尝试展示㓥房里人的生活韧性。

专访香港学者黎苑姗:㓥房家庭的居住正义,不仅是阶级和贫穷的问题
黎苑珊在展览“所有:听见118.4呎的声音故事”现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一直研究生育(reproduction)问题的社会学学者黎苑姗,2021年在香港网络上看到热话:“住㓥房唔好生仔”,心里觉得“好科幻”。

虽然她很明白当中的情绪。㓥房又叫房中房,是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成几间细小的独立单位再出租的居住形式。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香港㓥房的楼面面积中位数为11平方米(118.4呎),住户占用的人均面积中位数为6平方米(64.6呎),有孩子的家庭一般有2-3个人口,在这样的单位转个身都似会引发地震。

人们印象中,㓥房空气不流通、卫生不佳,在这样逼仄空间中长大的小孩,应该不会快乐

“这是很务实、工具的思考,我不会说是错”,但这种论调“让阶级决定一切”,黎苑姗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