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猪圈里启蒙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8-04-15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过来,回应《江雪:微信个人帐号被封记》

如果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在猪圈里打滚的写作者,不是因为那么多在大陆对传统纸媒失望透顶转行做独立记者坚持发声的人,我就不会知道端,不会知道我们的社会在发生些什么,不会知道有那么多同行者在坚持抗争、坚守一个社会的底线。可以说,我的公民意识启蒙就在于这一个个被封锁的微信号。

所以,请不要放弃,中国大陆的青年人需要这些信息的滋养,需要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黑,什么是白。—— 一个普通大陆青年的留言

2. ynt,回应《江雪:微信个人帐号被封记》

国内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要发声,要调查,要公义的,要么在打压下苟活,要么已经进了监狱,主流媒体都不敢吭声,除了通稿只敢发明星花边,还得担心被约谈。好笑的是,老是还看到有人抱怨现在的新闻媒体越来越差,一天到晚都是些明星垃圾文。

这些人这屎坑是他们们自己添砖加瓦造起来的,十年前有谷歌,没有那么多敏感词,八年前有微博,那时候强拆新闻络绎不绝,大家还会围观,后来先是没了南方周末,然后污名公知,扫荡微博大V,销号的销号,投诚的投诚,再后来就是拘捕律师了。那时候有多少人冷眼旁观还落井下石?现如今公权力已延伸到各种领域,电视剧只能挑着放,连娱乐节目都充满着政治红线。我不同情这些人。只希望如江雪这样的有识之士,保存好自己的清醒,做正确的事,也要做安全的事。

3. Evelynwho,回应圆桌话题《观点太过火了?你如何看综艺节目《奇葩大会》被禁?》

社会规范和标准(social norms)理应由群众产生,受绝大多数认同和遵守,从而才能产生规范社会秩序的效果。由当局独断参与定义何为“合理”,决定何为“导向不正”,就直接把以上社会规范和群众的关系头尾颠倒,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和判断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就被迫马不停蹄的遵守一套从上至下的道德,甚至法律体系了。

最可怕的是,从失去“自发产生”对道德、规范和秩序的理解的机会开始,我们也将慢慢失去理解它们的能力。社会和道德的界限将不再包含我们的声音,而我们在对其越来越无态度的同时,容忍度也越来越高了。哎

4. tychen927,回应《跟着跳蛙通勤:台北如何让民众上网自创公车路线?》

曾在中国的滴滴担任过相关岗位,乐见台湾能有类似的想法跟上。一些想法:

1.认同 yink 的想法,公共运输效果的效果不是只有“减少私人运输”这一个衡量标准。让既有的公共运输体验变好、时间变短,一来必然带来人民生产力的提升,二来有机会能带动现有交通偏远区的发展,平衡地区差异。

2.跳蛙公车本身也可以参考中国或美国的发展先例,可以透过定期票、预先付费等方式确保使用量。

3.在“运输”这件事上,我一定程度上相信“放松管制”是好的。有太多值得尝试的好点子,如果能被私人企业玩一玩,将有机会大幅度改善城市的交通。几例:

uberpool / 滴滴拼车 透过 ride-share 的模式,在某些地方能够将计程车做到不比大众运输高上太多的价格,对个人而言等同于用大众运输的价格、却能有计程车的便利度 ; 又或者是美国(前阵子死掉的)Leap 做的相当于是跳蛙公车的豪华版 ; Lyft Line 则是透过计程车的车体来做到类似跳蛙公车的功能,让跳蛙公车这个点子的实现更加弹性。

这些新的尝试不见得都值得政府投入:其中有某些风险太高、某些只服务少数人。然而如果能够放松公共运输方面的监管,同时鼓励业者尝试,将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交通需求的个人,甚至有机会将这些点子出口到其他地方。

5. 费米猫,回应圆桌话题《区块链衍生产品不断出现,它是通向未来的钥匙,还是虚高的泡沫?》

区块链不可能造成技术革命,但有可能造成一种技术范式的变革。

先说说不可能造成技术革命。区块链耗费巨大的储存空间、需要非常大的计算时间,根本不解决任何性能问题。因此,任何认为区块链能造成生产力进步的主张,都不过是蹭热点而已。那些关于运动数据、教育平台之类的区块链应用,不过是蹭热点的伪需求,和2000年.com泡沫如出一辙。但是我们还可以讨论区块链造成的技术范式的转变。

区块链虽然不能解决性能问题,但是区块链可以解决第三方信任的问题,区块链本身是一种不可被篡改的线性数据库(只要共识机制合理),区块链可以用于我们不需要让渡信任的领域。比特币就是区块链一个非常深刻的应用:我们不需要将信任让渡给银行,每个人都可以维护一份不会被篡改、无法用于欺诈的账本,每个人可以充当自己的银行。以太坊上实现了区块链智能合约和虚拟机操作系统,真实世界的信任被我们与区块链相连接,我们可以用来实现各种本需要让渡信任给“监管机构”的任务。IPFS把网络服务器给分布化,每一个“挖矿”者都是网络的维护者,我们不再需要信任中心化的网络服务器,也就不用担心政治力量关闭、审查网站。press.one主打身份认证的数字签名功能,通过区块链,我们可以省去无数无聊的公证,而且具有极大的扩展余地。诚然,区块链行业价格的暴涨来自于财富转移,但是别忘了,当代人类社会对去信任化具有极大的需求,特别是当微博可以轻易删帖、facebook可以利用用户数据干预大选、人工智能部署的天罗地网在大陆的出现、每年14%超发的人民币。

有些人说,目前区块链最大的应用是黑市,因为黑市最需要去信任化;但是,技术无罪,我们当今真的对去信任化具有极大的需求,特别是互联网巨头和全能的政府利用人工智能的当下。人工智能解决的是最优化问题,但其目前最大的应用,不也是数据利维坦吗?区块链会给我们一个去第三方信用依赖的未来。

6. 咸鱼姬,回应《普通话如何演变为漩涡中心的语言?香港“推普”的前世今生》

一种语言包括文字、语音等多种要素,汉族的民族语言学名是汉语,不是普通话,普通话只是汉语的其中一种语音,粤语(广东话)以及各地方言亦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普教中还是粤教中都不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文中的大陆老师把普通话等同于汉语,是不专业的认知,当然这也是过去“野蛮推普”造成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直到进入大学学习中文类专业都难以改变。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不仅仅只有汉语。作为一个中国人,其实更应该认知中国存在多种语言,而不是只有汉语的其中一种官方语音(普通话)。普通话已经靠着行政力量得到了压倒性的优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多样性。

7. Sloppy,回应《普通话如何演变为漩涡中心的语言?香港“推普”的前世今生》

说说我的母语从台语转“国语”的经验,我上幼稚园前我是不太说国语的,我们跟阿嬷一起住,她只会说台语,她是日治时代长大的,国语最多也只是听懂一半的程度,所以在家我们主要说台语。我上学的时候,学校推广国语,所以学生也互相监督,抓到讲台语要罚五块,就跟文中案例相似,所以我的成长经验里,讲台语是“不正确”的,那是坏学生的行为,最后成型在脑内就是台语文化、歌曲、电影一直有种次等、排斥的印象。等我长大时,连跟阿嬷看电视,要解释情节给她听都讲得零零落落。

推广官方语言不是问题,以压抑原生母语来推广语言才是问题,文化的流失、身分的认同、世代的沟通都会ㄧ并被压缩挤烂。

8. jane26487,回应《爱欲录——阿离谈生育公义:我想成为你女儿意外怀孕后会来求助的阿姨》

人是有性欲,但任由性欲随意发泄,然后意外怀孕,最后说不想令胎儿承受出生后的痛苦而流产,胎死、孕者要经历流产的伤害,这些不都是痛苦吗?而痛苦的起源却是随意发泄性欲者,不归咎其责任,却说成“生育的自由”,是否本末倒置呢?随意发泄性欲者,为什么不会自我控制一下?

另外,有些因为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而流产的人,的确是值得同情。但我不明白,人类在贫困的时候,非要性交才可解决心理压力吗?既然已知道环境艰难,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方式吗?例如与朋友分享苦况、散步、阅读......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也不需花费,为何不选择其他,偏要选性交这样高风险的事情来作呢?

还有,如果性爱自由发展至一个地步,让男性以此为理由去强奸女性,而她们被逼因奸成孕;那些起初提倡性爱自由,并产生出生育自由者,会否要付上责任呢?

说来说去,我不明白的是,现在的人类不觉得“忍耐”和“节制”是有好处的了,提倡很多不同的“自由”,但不细心想想自由背后的代价。

流产,都是伤害女性身体和心灵的事,不是吗?

9. 小乙,回应圆桌话题《香港首个公众成人展被指色情低俗,是主办方管理不周,还是反对者太保守?》

还蛮遗憾的。以前没想过香港在性方面出奇保守。大学时做过一个中港大学生性开放调查,虽然样本只有百来人,但香港大学生的态度令我们很惊讶,和想像中的结论很不一样。还有一次,在公交上听到几个阿姨讨论,说某大学学生报竟然公开讨论“闯红灯”(经期做爱),简直人心不古,该大学学生就要不行了。(她们的意思不是闯红灯问题,而是学生报怎能讨论这个)

当社会大多人把性与品德/生育/贞操等挂钩时,怎么讨论他们都认为是错的。不能正视性,如何讨论呢?更别提较为小众的需求。

话虽如此,总不能什么也不做呀。挺欣赏吴教授,比起政治/社会/科学等议题的公共推广,性这块相当吃力不讨好呀。

会有改变吗?中老年人或许难。我妈算较开明的人(支持婚前性行为,对棉条、堕胎、同居等包容)但对非异性恋至今抱有偏见,尽管我和她沟通了好几年相关问题。但年轻人或许容易接受些,至少变得更包容些。

btw 姐姐喜欢看温柔猛男、阳光小奶狼和帅气女人hhh。

10. Christopher,回应《读者来函:上海长宁的垃圾,罢工的环衞工人——政府,你为谁服务?》

香港的环衞工人也是外判的,经纬线节目有一期曾经也探讨过,政府为了规避风险和谈判,把环衞业务外包,投标公司通常来说最低价格就能中标,虽然说有其他考虑因素,但是官员话术大家都懂的,从而把标价问题转嫁到工资身上了,而且还会存在不同公司中标其实是同一个负责人,形成变相围标,这种情况形成时,政府既省了钱又不用自己管,问责也能有外判公司当挡箭牌,而工人对公司不满不敢说,怕被炒鱿鱼,向政府举报,政府应为和公司等于拴在同一条绳子的蚂蚱,不可能谴责公司自打嘴巴,公司自然也有恃无恐,把出头鸟给打掉就好了,异曲同工的地方看九巴事件,有人出头也不一定所有工人相应,所以政府从提供服务变成购买服务这是对工人百害而无一利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