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记忆废墟上铺设的普京之路(三):后革命政治剧场,意识形态的角色扮演

面对历史上的曲折反复、斗争、冲突、死亡,普京以强人姿态将四分五裂的俄国历史“打通”、缝合。在这背后最大的公约数,其实是“拒绝激进”……

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索洛维约夫:今天的政治活动家们都在试图「表演」1917政治光谱中的角色,但他们早已偏离了那个光谱。

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索洛维约夫:今天的政治活动家们都在试图「表演」1917政治光谱中的角色,但他们早已偏离了那个光谱。摄: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斑戈 发自莫斯科

刊登于 2018-03-23

#记忆废墟上铺设的普京之路#深度俄罗斯#斑戈#评论

【编者按】:数日前,俄罗斯大选结束,已掌权18年的总统普京毫无悬念连任,将再领导俄国六年。经历多次选举洗礼的普京,在这次大选中更刷新了个人历次参选的最高纪录——逾七成六的得票率,显示他多年来的威权统治不但没有摧毁其民望,反而令他更能“稳坐江山”。

到底普京是如何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推翻帝俄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的列宁苏共统治、戴着“卫国战争光环”的斯大林时代、“去斯大林化”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及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反苏亲美新自由主义……在这些意识形态激烈冲突的历史中,普京选取了什么片段叙事,又放弃了什么历史真相?前篇《叶利钦时代,最糟糕的自由》探讨了俄罗斯人为何会对叶利钦当权的“自由年代”心生厌恶,引发怀念苏联的情绪;中篇《列宁已死,斯大林万岁》则介绍了,一度被“打倒”的帝俄,如何和斯大林时代,同时成为俄国人怀念的“最伟大时刻”。本篇文章将会主要拆解普京如何平衡互相龃龉的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力量,稳住宝座。

沦为各派政治剧场的1917

有人说“1917年还未真正进入俄罗斯的历史”,或者用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的那句名言来理解俄国的1917年更合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917年,和今天俄罗斯普通人如此息息相关。在意识形态上,人们仍然试图从那时候的光谱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普京的支持者们大多把自己想像为革命前的君主派,他们恐惧革命,希望生活在稳定的“帝国”。于是,他们开始幻想,如果沙皇的总理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1862-1911)的改革成功了、革命没有发生会怎样?

叶利钦主义者则大多把自己放在当时自由派的位置上,他们认为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间的时期是俄罗斯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巅峰,就像1990年代一样。于是,比起十月革命,他们更愿意纪念二月革命。去年红极一时的Project1917就是这一脉络的体现。团队选取1917年的日记、信件、档案等资料,试图还原革命期间各个力量构成的“社交网络”。项目组希望以这个历史工程,把被布尔什维克“占领”的历史还给人民,以一个“悬而未决”的时刻,呈现两次革命之间俄罗斯多元的历史面貌。在自由派眼中,尽管1917是一段讲述他们如何走向失败的历史,不过与此同时,也是他们短暂的历史巅峰。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