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记忆废墟上铺设的普京之路(二):列宁去死,斯大林万岁

普京为斯大林悄悄的恢复名誉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事情,秩序、稳定与强权,是普京政权与斯大林政权的内在联系,在公众的意识中,普京是斯大林正面遗产的继承者,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是一个没有冷战、镇压和清洗的政权。

一名女子到莫斯科红场里的史太林像前献花。

一名女子到莫斯科红场里的史太林像前献花。摄: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斑戈 发自莫斯科

刊登于 2018-03-22

#记忆废墟上铺设的普京之路#深度俄罗斯#斑戈#评论

【编者按】:数日前,俄罗斯大选结束,已掌权18年的总统普京毫无悬念连任,将再领导俄国六年。经历多次选举洗礼的普京,在这次大选中更刷新了个人历次参选的最高纪录——逾七成六的得票率,显示他多年来的威权统治不但没有摧毁其民望,反而令他更能“稳坐江山”。

到底普京是如何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推翻帝俄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的列宁苏共统治、戴着“卫国战争光环”的斯大林时代、“去斯大林化”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及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反苏亲美新自由主义……在这些意识形态激烈冲突的历史中,普京选取了什么片段叙事,又放弃了什么历史真相?一连三篇“记忆废墟上铺设的普京之路”,将会带读者回到俄国人的历史记忆现场,尝试理解普京是如何利用历史论述,成为在选举中不败的威权强人。前篇《叶利钦时代,最糟糕的自由》探讨了俄罗斯人为何会对叶利钦当权的“自由年代”心生厌恶,引发怀念苏联的情绪;此篇则会介绍,一度被“打倒”的帝俄,如何和斯大林时代,同时成为俄国人怀念的“最伟大时刻”。

俄国“最伟大的时刻”:帝俄与斯大林时代

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附近,坐落着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它曾经是全欧洲最大的东正教堂。20世纪上半叶,激进的革命要毁掉旧秩序的一切符号系统,救世主教堂就作为旧世界的象征在1931年代被炸毁了,以腾出空间建设一座象征共产主义最高权力的“苏维埃宫”。

苏联向世界各地憧憬共产主义的建筑师发出设计邀请,包括法国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内的许多人都提交了方案。最后胜出的设计却并非象征着新世界、在1920年代苏联红极一时的“构成主义”,而是斯大林式的“新古典主义”与美式摩天大楼的混合,楼顶则加上一座比自由女神像还要高大的列宁像。

不过,苏维埃宫的地基刚挖好,就迎来了二战,钢筋混凝土与人力都紧缺,项目就此搁置。战后,苏联忙于恢复经济,苏维埃宫计划尚未重启,斯大林就去世了。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摒弃了这个工程,然而已挖好的巨大地基着实尴尬。于是苏联人将地基改建为全世界最大的露天恒温泳池。在苏联末期度过自己少年时光的莫斯科人,都还记得来这座泳池游泳的岁月。苏联解体后,东正教会开始积极活动,筹款游说,最终在1994年成功拆掉了泳池;六年之后,原样重建的教堂竣工落成。

走在横跨莫斯科河通往红场的桥上,遥望救世主大教堂,不做考察的游人很难发现这段充满着冲突与张力的历史——代表着对新世界想像的构成主义、代表着保守趋向的斯大林新古典、代表着“去斯大林化的”露天恒温泳池、代表着旧世界的重建的救世主大教堂。在这个“新的旧世界”重返路程中,彷佛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被一笔勾销,没有留下任何褶皱。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