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記憶廢墟上鋪設的普京之路(二):列寧去死,史太林萬歲

普京為史太林悄悄的恢復名譽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事情,秩序、穩定與強權,是普京政權與史太林政權的內在聯繫,在公眾的意識中,普京是史太林正面遺產的繼承者,更令人欣慰的是,這是一個沒有冷戰、鎮壓和清洗的政權。

一名女子到莫斯科紅場裏的史太林像前獻花。

一名女子到莫斯科紅場裏的史太林像前獻花。攝: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斑戈 發自莫斯科

刊登於 2018-03-22

#記憶廢墟上鋪設的普京之路#深度俄羅斯#斑戈#評論

【編者按】:數日前,俄羅斯大選結束,已掌權18年的總統普京(普丁)毫無懸念連任,將再領導俄國六年。經歷多次選舉洗禮的普京,在這次大選中更刷新了個人歷次參選的最高紀錄——逾七成六的得票率,顯示他多年來的威權統治不但沒有摧毀其民望,反而令他更能「穩坐江山」。

到底普京是如何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推翻帝俄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後的列寧蘇共統治、戴着「衛國戰爭光環」的史太林時代(史達林時代)、「去史太林化」的赫魯曉夫(赫魯雪夫)改革,以及蘇聯解體後,葉利欽(葉爾欽)的反蘇親美新自由主義……在這些意識形態激烈衝突的歷史中,普京選取了什麼片段敘事,又放棄了什麼歷史真相?一連三篇「記憶廢墟上鋪設的普京之路」,將會帶讀者回到俄國人的歷史記憶現場,嘗試理解普京是如何利用歷史論述,成為在選舉中不敗的威權強人。前篇《葉利欽時代,最糟糕的自由》探討了俄羅斯人為何會對葉利欽當權的「自由年代」心生厭惡,引發懷念蘇聯的情緒;此篇則會介紹,一度被「打倒」的帝俄,如何和史太林時代,同時成為俄國人懷念的「最偉大時刻」。

俄國「最偉大的時刻」:帝俄與史太林時代

在莫斯科市中心,紅場附近,坐落着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它曾經是全歐洲最大的東正教堂。20世紀上半葉,激進的革命要毀掉舊秩序的一切符號系統,救世主教堂就作為舊世界的象徵在1931年代被炸毀了,以騰出空間建設一座象徵共產主義最高權力的「蘇維埃宮」。

蘇聯向世界各地憧憬共產主義的建築師發出設計邀請,包括法國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科比意)在內的許多人都提交了方案。最後勝出的設計卻並非象徵着新世界、在1920年代蘇聯紅極一時的「構成主義」,而是史太林式的「新古典主義」與美式摩天大樓的混合,樓頂則加上一座比自由女神像還要高大的列寧像。

不過,蘇維埃宮的地基剛挖好,就迎來了二戰,鋼筋混凝土與人力都緊缺,項目就此擱置。戰後,蘇聯忙於恢復經濟,蘇維埃宮計劃尚未重啟,史太林就去世了。赫魯曉夫清算史太林,摒棄了這個工程,然而已挖好的巨大地基着實尷尬。於是蘇聯人將地基改建為全世界最大的露天恆温泳池。在蘇聯末期度過自己少年時光的莫斯科人,都還記得來這座泳池游泳的歲月。蘇聯解體後,東正教會開始積極活動,籌款遊說,最終在1994年成功拆掉了泳池;六年之後,原樣重建的教堂竣工落成。

走在橫跨莫斯科河通往紅場的橋上,遙望救世主大教堂,不做考察的遊人很難發現這段充滿着衝突與張力的歷史——代表着對新世界想像的構成主義、代表着保守趨向的史太林新古典、代表着「去史太林化的」露天恆温泳池、代表着舊世界的重建的救世主大教堂。在這個「新的舊世界」重返路程中,彷佛過去一百年的歷史被一筆勾銷,沒有留下任何褶皺。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