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政府首提“航天强国”愿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拟于2020年探测火星

刊登于 2016-12-28

中国发布航天白皮书,提出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图为神舟十一号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12月27日,中国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在2030年前后成为“航天强国”。图为“神舟十一号”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及陈冬。

2016年,中国大陆在量子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当局于年底首次提出“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1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总结自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的重大进展,并提出未来5年的航天建设计划,力争在2030年左右“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计划包括于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及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事业。

全面建成航天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白皮书约1.1万字,除前言、结束语外,由“发展宗旨、愿景与原则”、“2011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共5部分组成。

白皮书称,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并认为“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是世界各国都享有的平等权利”。

在总结近5年来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衞星导航系统、对地观测系统等大型工程建设以及太空科学、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成果后,白皮书提出,未来5年将“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

2016年的中国航天

中国政府自今年起将每年的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这一日期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颗人造地球衞星“东方红一号”。为中国航天及军事打下基础的“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卫星)等成果均在文革前期左右(1964年到1970年)集全国之力完成,被中国当局视为“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代表成果,因此经常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宣导。

今年首个“航天日”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设立“航天日”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在军方及大型科研计划的支持下,中国近几年的航天项目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发展,尤其在今年:

  • 8月16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衞星“墨子号”在甘肃发射升空。墨子号将首次实现衞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讯,并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讯与科学实验体系。中国计划于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量子通讯网络,墨子号的发射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 9月15日中秋节当晚,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被发射升空,随后与10月发射的载有两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两人长住30天后返回,总计33天的太空飞行时间创下中国载人航天新纪录。该任务同时为2020年前后建造更复杂的空间站做准备,而由于自1998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国际空间站(ISS)或将于2020年结束使命,届时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 9月25日,有“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经过5年多施工后在贵州正式落成启用。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表示,该望远镜的启用将有助于科研自主化,对脉冲星的观测以及高能物理、极端物理、相对论的检验都有重要意义。

白皮书提出的5年规划

白皮书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实验室对接,开展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和运作;研制发射无毒无污染中型运载火箭,开展低成本运载火箭等技术研究;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包括在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今年以来,火星探测甚至“殖民”成为太空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欧洲太空总署(ESA)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SA)合作的火星探测计划 ExoMars 正式启航,波音(Boeing)公司也正在协助美国太空总署(NASA)与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展开送人类上火星的竞争

中国也不落人后,白皮书宣布将在2020年发射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除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计划外,还要进行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的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规划,则包括“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建设等。

此外,白皮书还提出,将“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规范政府投资管理,保持政府对航天活动经费支持的持续稳定”,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4
这是中国大陆官方自2000年起发布的第4部航天白皮书。

声音

中国愿意与国际社会合作,一同促进全球太空行业的发展,在公平互惠的基础上,和平使用(太空),包容性发展。在下一个五年,我们将用协调和科学的方式尝试进行各种太空活动,促进太空科学、太空科技和太空应用的全面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及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及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美国之音新华社人民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