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刊登于 2016-10-17

神舟11号载人太空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

10月17日上午7时30分,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两天内将与“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之后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将在组合体内生活30天,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

担任此次任务指令长的景海鹏经验丰富,他曾于2008年搭乘“神舟七号”升入太空,之后又参加了2012年“神舟九号”的飞行任务,并执行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陈冬则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的新人,今年37岁,他曾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并于2010年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宇航员。

这次有幸第三次出征太空,在这里我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万千航天科技工作者,感谢他们的付出和托举。我决心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要当好一名航天员!

宇航员景海鹏

在10月16日举行的关于此次飞行任务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绍了此次任务的三个主要目的:

  • 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
  • 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宇航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宇航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宇航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 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他还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对宇航员的保护措施。在医疗保健方面,通过各项指标对宇航员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并配备药品、医疗器械及远程会诊系统;在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方面,配备防护装备和锻炼设备来尽量降低失重对宇航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营养保障方面,丰富航天食品至近百种,食谱周期达到五天,膳食结构也更加科学;在心理支持方面,除专业心理医生支持外,还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心理舒缓系统,并升级了通讯系统,以方便宇航员与地面更好地进行双向沟通。

武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状态良好,性能稳定,自9月22日起已按计划进行了部分空间科学实验,在轨测试数据和试验数据的结果比较理想。目前“天宫二号”已调整至交会对接轨道,做好了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的准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及陈冬。
参与此次任务的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

中国官方高度重视此发射任务,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前往发射现场参加了壮行仪式,并于发射成功后在指挥大厅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贺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等人也在北京观看了发射直播。

中国政府近年来斥巨资用于航天及太空探索,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提升也被视为显示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

在“天宫二号”的基础上,中国计划于2020年前后建成永久性空间站,并在2022年全面运行。有消息称,自1998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国际空间站(ISS)或将于2020年结束使命。届时,中国可能将拥有全球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小史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抵达太空的宇航员。

2005年10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在太空飞行115小时32分钟后顺利着陆。

2008年9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搭载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3名宇航员。翟志刚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景海鹏留守舱内。中国也随之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景海鹏、刘旺和刘洋3名宇航员,执行了与“天宫一号”的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内部。33岁的刘洋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

2013年6月11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进入太空。飞船入轨后,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宇航员还进驻“天宫一号”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等。

11
随着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已增至11人,共14人次,其中至少6人已晋升为少将。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缩写为 ISS)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空间站轨道的实际高度常发生漂移。空间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目前由六个国家或地区合作运转,包括美国太空总署、俄罗斯联邦太空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太空局、巴西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中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意向,但由于诸多因素限制最终被排斥在外。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多国的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但均为美国或俄罗斯主导的航天计划,其中还包括七名太空游客。(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社法制晚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