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文化空間
專訪藝術家羅雪寶:「跨」越邊緣,異色眾生皆可被理解
造物弄人,是誰才能去決定正常?
文化幣在台灣:平日不看書的她,因此走進一家獨立書店
對有文化消費能力的人,文化幣無非錦上添花;但對從小沒機會建立文化消費習慣的青年,文化幣雖非雪中送炭,但肯定是重要的柴火。
專訪攝影師 Austin Bell :尋訪所有「彩虹邨」,記錄香港2549個籃球場
我最大的優勢是不在這裏成長,未習慣這裏的籃球場,不把這些景觀視作理所當然。
「粵劇大殿堂」熄燈,市民送別新光戲院|Whatsnew
不論其早期政治色彩為何,回歸後面臨多次結業危機的新光戲院終拉上帷幕
評論|
2024中國電影產業總結:票房危機下,一個女性電影年
女性電影已從小衆領域走進主流,甚至有投資人表示,難以想象未來還有誰願去看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故事。
香港DJ上海Disco,他們隨雙城舞池起落半世紀
80年代,夜場熱鬧,當時年輕人哪捨得走?
評論|
《破.地獄》破記錄:城市更需破地獄,影院作為公共空間如何提供香港情緒出口
香港歷史從未出現過,電影院成為了社會議題最重要的公共討論場域:一個開放的、市民可於當中作出理性討論社會不同議題的場所。
台北新生和平天橋拆除爭議,一場交通規劃與城市記憶的衝突
一座天橋,滋養、匯聚了民眾對城市的想像。
專訪香港爵士樂團體「翻騰三周半」:即興,在框架裏最自由地走動
「在這個年代的香港,在這個失去了一種動能的時候——知道下個星期可以去Jam、知道我接下來有場演出,所以要預備、要努力。」
疫後,中國文化空間的衰落、外國人的離去|端聞 Podcast
倒閉的空間和離開的外國人,曾經面臨怎樣的困境與選擇?
一座城市的「地下」公民養成
把包裹着年輕人的信息繭房撬開一道裂縫,讓光透進去。
在香港磨練技藝,到異地印一本書——香港出版和書店在英國再萌芽
走向世界,他們的出版不只感通香港人,還有越南移民、英國移工。
1
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