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常瑋平,一個不見容於國家的人大陸

律師常瑋平,一個不見容於國家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於良知、熱愛和自己的專業,連這樣的人都不見容於這個國家,那肯定是國家錯了。

肖美麗事件:「港獨」圍獵與「性別恐怖主義」

「這是男權分子對敢於站出來指認公共空間中男性日常暴力的女性的公然報復,是嫁接父權國家意識形態的集體仇恨。」

那個聲稱採訪到朱軍的記者,和他的「獵殺受害者」同盟

「他在姿態上並不是最張牙舞爪的,反而一直強調要看證據,要客觀。但最後矛頭都落在事件的受害者、弱勢方、訴求方那一面。」

法庭外的12小時,弦子訴朱軍案開庭首日

外賣小哥來到法院門口,舉起快餐向在場的人高喊:「誰是弦子的朋友?」「我們都是。」在場的人同聲道。

行動者手記:去年#MeToo運動中,我所經歷的故事

回想起來,我們大多數人參與#MeToo運動,其實都憑藉着一種非常原生的衝動。因為缺乏社會運動的參與經驗,所以對運動如何發展的想像非常有限。但似乎也不知道擔心、害怕 ,沒有去想過那條紅線應該放在哪裏。

中國Metoo訴訟:徐鋼訴王敖名譽侵權案初審,王敖代理律師退庭抗議

被告王敖代理律師萬淼焱質疑原告代理律師紀佳娜的代理資格,審理法官回應可以先繼續審理。

教授性騷擾六年僅一紙「黨內處分」:她們被扼殺的學術之路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青年長江學者張鵬,被指在長達六年時間裏,多次對校內女性學生及教師實施性騷擾行為,但僅受到校方「黨內處分」懲戒。

阿離:#ChurchToo 能否潔淨上帝的殿?——香港教會的性侵風波

遲來的#ChurchToo終在香港掀起,然而這陣風潮能否撼動教會地位,帶來制度改革,進而更新其根深柢固的保守文化?

北大 vs 北大:一場反性侵行動如何變成真相攻防戰?

北大學生追尋「沈陽事件」真相,申請信息公開反遭校方約談打壓。120週年校慶前夕,一場高校反性侵運動,如何演變成了「兩個北大」之爭?

呂頻:從「北電侯亮平」到「北航陳小武」,看中國式反性騷擾運動前途

不改造文化,對受害者的迫害就不會停止。所以,讓子彈再飛一會,讓辯論更長久公開地持續和擴散一陣,不但非常珍貴,而且意義重大。

中國版MeToo:性騷擾者被解僱後,她們想建立制度保護

飽受打壓的女權主義者在MeToo運動中贏得最初的勝利,她們打出新口號:「MeToo並不夠,還要every in」.

被性侵的女孩起訴了警察:維權的傷害遠比性侵大

她在維權過程中遭遇施害者、學校及警察層層羅織的阻撓和傷害,最終成為「重點維穩對象」。

釋昭慧:痛定思痛,解析佛門中的「結構性罪惡」

此時佛門最重要的課題,是痛定思痛,杜絕那些強化「尊卑意識」,且周而復始地透過日常生活與儀軌操作,而建構牢不可拔之「尊卑秩序」(特別是性別秩序)的「魔性訓練」!

楊不歡:中國反性騷擾——舉報走不出校園,司法走不進校園

反性騷擾的道路上還需要面臨社會輿論的阻力,需要等待一個合理的追責機制,但從樂觀一面來看,校園裏那些勇敢的反性侵戰士們,可能已經為社會進步打開了一個口子。

房思琪教我懂得的事:「圈子」裡的性侵

小寒以為林清和她一樣,也是雷闖的受害者。林清卻揭露了其他公益人士對她的侮辱和傷害。愈來愈多的公開講述浮現,轉折是像她們一樣的公益圈年輕人。

覃里雯:性侵與性騷擾從來不分圈子,父權是整體的世界

對女性不同程度的侵犯,從來沒有斷絕,也一直在被全社會容忍、漠視乃至縱容,父權文化之下,焉有女性尊嚴。

孫金昱:校園性騷擾的關鍵不是「性」,而是權力結構

讓大眾迷茫的問題——為何帶有種種光環的學者會有如此不堪舉動——其實是一個被錯問的問題,因為它的提問視角完全是個體化的。

讀者來函:廣州中山大學處理張鵬,真有決心和誠意?

校方看似是主動且嚴肅地處理了涉嫌性騷擾的教授張鵬,實則很可能是迫於輿論壓力的無奈之舉,沒有太大誠意,保護學生權益的決心也不足。

#MeToo漩渦邊緣的局內人:我在廣州中大人類學系如何反性騷擾?

在這次幾乎不受我們掌控的風波裏,我們到底完成了些什麼呢?我們的行動,是否稍微撬動了長期植根於高校空間裏的性別不平等與性騷擾問題?

沈度:從沈陽到岳昕──蝴蝶效應、母校情結,與兩個北大

近日,一件尚未確認的性侵懸案,徹底成為北大箝制輿論、脅迫學生的醜聞,也成為近期人大、武漢理工乃至整個社會箝制輿論、限制公民權利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