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專訪香港學者黎苑姍:劏房家庭的居住正義,不僅是階級和貧窮的問題

在現實的無奈面前,她嘗試展示劏房裡人的生活韌性。

專訪香港學者黎苑姍:劏房家庭的居住正義,不僅是階級和貧窮的問題
黎苑珊在展覽「所有:聽見118.4呎的聲音故事」現場。攝:林振東/端傳媒

一直研究生育(reproduction)問題的社會學學者黎苑姍,2021年在香港網絡上看到熱話:「住劏房唔好生仔」,心裏覺得「好科幻」。

雖然她很明白當中的情緒。劏房又叫房中房,是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分成幾間細小的獨立單位再出租的居住形式。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香港劏房的樓面面積中位數為11平方米(118.4呎),住戶佔用的人均面積中位數為6平方米(64.6呎),有孩子的家庭一般有2-3個人口,在這樣的單位轉個身都似會引發地震。

人們印象中,劏房空氣不流通、衛生不佳,在這樣逼仄空間中長大的小孩,應該不會快樂

「這是很務實、工具的思考,我不會說是錯」,但這種論調「讓階級決定一切」,黎苑姍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