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公義——評張炳良《不能迴避的現實》評論

看不見的公義——評張炳良《不能迴避的現實》

書中張炳良感慨:政府房屋供應的大局,「為多方及多重的小局所包圍、所肢解,處於膠著」。我的回應是:那要看政府所看重的,是什麼樣的大局;而被視為是小局的,又是什麼。

郭文華:藥櫥裏的時空穿越——從學名藥看現代製藥的前世今生

究竟學名藥何去何從?迥異於商品與全球化的抽象批評,葛林回到藥物的基本關懷──創新與分享。

入江昭:讀《中國人與美國人》——美中關係一段被忽視的「共有的歷史」

共有的歷史不存在互斥性或排他性,那種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永不改變的文化傳統,不論經歷多少跨文化聯繫依舊保持其完整性的論調,有時反而扼殺了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丁學良:記憶掙扎之中的一部證言——辨讀李振盛《紅色新聞兵》

近年來,關於文革的集體記憶在中國內地被一步步沖洗淡化,那幾本正規歷史教科書中的「十年浩劫」也變成了委婉的提法「艱辛探索」。在這場有關記憶的苦痛掙扎之中,李振盛的攝影作品為時代留下了一部有形有色的證言。

羅新:強人領袖崇拜招致災難 造神宣傳可以休矣

牛津大學退休政治學教授、歷史學家阿奇·布朗在新書《強人領袖的神話》中一再斷言,強人領袖是一個神話,對強人領袖的呼喚和崇拜,總是招致政治和社會的災難。

廿年未衰的中國學界施密特熱潮,從何而來?劍指何方?

施密特的所有重要著作,均已在2005年年底譯成中文。這股施密特熱為何會出現呢?當前中國學界為何會如此關心一個生於19世紀末的德國法學家呢?

跳出美國越戰史學,越南史是怎樣的?──讀高夏新作《越南》

代表共產主義的金星紅旗,至今仍被美國越裔移民社群視為敵人,極力抵制,就如同在越南本土,黃底三線的越南共和國國旗還是禁忌一般──那場屍橫遍野的越南內戰,仍在記憶層次裏廝殺着。

單信瑜:釜石奇蹟,讓我們看到日本與台灣的防災教育差距

在東日本大震災時,日本岩手縣釜石市內14所國中小共2926人,只有5人因為當天請假沒有到學校而沒有生還,其他2921人全部安全避難,生存率達到99.8%,因此被稱為「釜石的奇蹟」。

不滿組織或國家,你會叛離還是抗議?──導讀赫緒曼

如果要在20世紀選出一本最精瘦卻最有份量的社會科學著作,《叛離、抗議與忠誠》堪稱第一。

施展:海洋視野下近代中國的自由與秩序

大海孕育着自由,同大陸集權秩序相對立。對於近代中國而言,大海不再是陸地的附屬物,而成為最具能動性的力量,海洋-中原關係變成秩序的生成線,中原必須適應海洋上到來的變化,帝國秩序由此獲得巨大的轉型契機。

李立峯:雨傘運動,香港社會發展的另一次關鍵事件

在後雨傘的幾種趨勢交錯之下,香港社會出現了港獨議題的冒起及政府對其作出的大力打壓、抗爭運動力量減弱、民意持續兩極化,以及社會動員與反動員之間的對立的激化。

《火與怒》:政治八卦 道出特朗普對華「變臉」原委

如果說對特朗普智力和精神狀態的質疑還流於口舌之爭,那麼該書真正最具殺傷力的,是確認了坊間傳言已久的白宮激烈內鬥——雖然僅来自班農派的視角。特朗普對華態度變化前後的鷹鴿角力,也從中可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