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泰國抗議者限政府24小時回應兩項新訴求,當局打壓媒體、限制通訊日報

早報:泰國抗議者限政府24小時回應兩項新訴求,當局打壓媒體、限制通訊

習近平的「深圳講話」,與北京下一個十年的政經圖景

今年有很多失敗的預言,尤其是危機並沒有撼動中國的政治體制。但也許可以說北京在用經濟路線上的變化換取政治路線的不變。

楊路:面臨經濟危機的中國,是否還需要香港?

北京在香港國安立法上的強勢政治干預,與同一時期在國內改革議題中釋放出來的積極信號,其相互關係並不是矛盾,而是互相設限。

楊路:什麼是中國經濟「內循環」?能循環起來嗎?

「內循環」是否意味着中國走向「閉關鎖國」?它的最大「痛點」又是什麼?

華爾街日報:疫情導致經濟低迷,中國為何尚未出台大規模刺激措施?

有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在沒有重大刺激舉措的情況下已經正在復甦。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擔心大規模刺激措施可能會導致經濟局部過熱,尤其是房地產市場。

多國請求債務減免,全球最大官方債權人中國要怎麼做?

中國債務減免「不太可能超過平均水平」,因為這不能壓制受援國以後的借款衝動,也無助中國在當地獲得更多話語權,更會令已不堪重負的財政承受更多壓力。

中國第一季度GDP下跌6.8%,為28年首次單季經濟負增長

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4.7%,豬肉價格上漲122.5%。

消費停擺、中小企業告急,疫情令中國經濟付出哪些代價?

疫情爆發前,中國正經歷 08 年金融危機後持續最長的經濟下行週期。疫情改變的只是經濟下行的斜率。

豬肉、汽車、口紅與商品房,中國人在消費什麼?

三四線城市年輕人陷入「低收入、高消費慾」,一二線城市中產則被房價壓得喘不過氣。

不做世界工廠,「中國製造」將走向何方?

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有過早去工業化的風險,製造業發展不夠深不夠廣的話,附着在製造業上的服務業也會萎縮。」

GDP增速跌至40年來最低 ,深圳怎麼了?

民營經濟消沉,地價飆升,企業外遷,用「高端」產業替換「低端」產業走得通麼?

中美貿易戰的600天:關税是如何升級的,又是誰在買單?

十三輪貿易談判,五輪關税生效,數以千億計的商品——在這場漫長爭端中,痛的不僅是中美,全球經濟都將損失4550億美元。

那些負債纍纍的地方政府:錢是怎麼借的、又該如何還?

為保GDP增長,十年間,中國地方政府不斷舉債、投資基建,僅2020年就有2萬億債券到期,足以再建14個香港國際機場。

華爾街日報:中國以美國式破產緩衝經濟放緩壓力

面對債務負擔沉重的中國經濟,政府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讓公司倒閉。

楊路:中國老闆,美國工廠,還有全球產業鏈

這間「中美工廠」更大的挑戰可能還在後面。

楊路:「996」和中國特色的技術焦慮

中國式焦慮的根源,在於沒有足夠的信心回答兩個問題。

很想買,但沒信心:消費降級,一個即將抵達的目的地?

消費降級真的來了麼?是人們從之前的狂熱購物中冷靜下來,轉向理性消費;還是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失業、通脹和資產流失,決定「共克時艱」?

被貿易戰「瞄準」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最糟的還未發生

出口到美國的中國醫療器械佔比很小,但整個行業對美國嚴重依賴。若貿易戰持續,中國企業有沒有plan B?

P2P爆雷啟示錄:悲劇的永劫回歸

P2P平台大量爆雷,是2018年中國經濟轉折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國政府長期以政治思維主導、干預市場經濟下的正常能量釋放。悲劇的永劫回歸會有終止的一天嗎?

他們會被2025甩在身後嗎——低端「中國製造」在波蘭

彷彿一夜之間,人人都在努力擺脱「低端」二字的限制。海外華商被歐盟法規、電商衝擊和「中國製造」轉型多面夾擊的薄利多銷模式,是否已進入寒冬?

運營資格被凍結後,全球最大遊戲市場試圖「絕地求生」

監管越來越嚴,人口紅利頂到天花板,即使在遊戲中加入擁護黨中央的橫幅,也不能保證通過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