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觀察
-
媒體觀察
「抱歉,此內容違反了《規定》」──2017年微博審查回顧
近日,中共有意修憲,建議取消國家主席不得連任兩屆的規定,觸發新一輪網絡「刪帖潮」。不過,微博審查不是新鮮事,2017年,新浪微博便至少有20561條帖文被刪……
-
媒體觀察
美國總統的「謠媒名單」:《紐約時報》等是假新聞媒體嗎?
2018年1月,特朗普發布了一個「假新聞獎」,列舉了過去一年美國媒體政治報導中最重大的「假新聞」。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份名單,被稱為「謠媒」的這些媒體,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應對的?
-
媒體觀察
疫苗風波:信謝安琪也不信專家,真的因為香港人都無知?
近日,網上流出香港藝人謝安琪質疑流感疫苗成效的錄音,錄音被廣泛傳播,要勞煩流行病學家公開澄清。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對醫護專業抱持懷疑態度,會那麼容易拒絕相信醫學專家的說法。
-
媒體觀察
湯蘭蘭案:「官家」內戰,羅生門裏的中國輿論場
回看媒體報導的前後始末,稍有了解中國媒體生態的人,無不會皺起眉頭:怎麼《澎湃新聞》和《新京報》在一則報導上走到一起了?
-
媒體觀察
方可成:「湯蘭蘭案」報導──容易的事和困難的事
澎湃新聞的稿子以「14歲那年,正在讀初一的湯蘭蘭(化名)把全家人送進了監獄」開頭,以「而湯玉(湯蘭蘭)去哪了呢?」結尾,將解開案件疑點的關鍵聚焦到了這個被法院認定遭受了十餘人性侵的女孩身上。但是這個焦點打得太歪了。
-
媒體觀察
傅景華:AI淘汰人類?末日論以外的另類思考
很多人談到大數據,只是強調它的「大」,好像只要數據量能足夠地大,透過機器就能跑出有意義的東西,甚至根本不需要問「為什麼」……
-
媒體觀察
換頭像、加Hashtag……社交媒體宣傳行動只是懶人行動主義?
因為社交媒體宣傳行動的成本很低,一些論者批評這種行動為懶人行動主義。批評者擔心人們會以這種足不出戶就能做到的行動取代更具體的行動。
-
媒體素養
朱順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網絡世界謹言慎行的年輕人們
總結十次訪談,受訪的中學生習慣看別人的留言,卻不想其他人看見自己最真誠的想法;他們知道有很多發表意見的途徑,但為了避開衝突和被起底的風險,寧願不說,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來說。
-
媒體觀察
傅景華:我們都被老大哥把玩着──從Facebook到社會信用體系
中國計劃在2020年全面實施名為社會信用體系的系統,每一個公民、企業甚至政府機關須獲得社會信用評分,用以評定各類型有關信任和忠實程度,評分可用來決定接受某些服務和享有權力的機會。
-
媒體觀察
江歌被殺案中的媒體表現:「促進溝通,彰顯理性」的初衷為何失落?
我的看法是,江歌案中的洶湧民意沒有必要去批判,那是人們樸素感情的表達;真正讓人感覺不適的是,這些感情被一些精明人轉化成了注意力經濟中的一環。
-
媒體觀察
媒體與金融化社會的共謀──會投資,才是模範市民?
金融化的社會需要大眾成為投資者,所以它需要通過各種論述和文化實踐來建構一個懂得投資的「模範市民」主體。而要建構這個論述和形象,媒體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視。
-
媒體觀察
謝梓楓:「朋友」太多,是我們疏遠 Facebook 的原因?
早前我看到一段 YouTube 影片,一位女生與一個不使用任何社交媒體的男生交往,她的朋友驚呼「如果你不能 tag 他,那他真的存在嗎?」⋯⋯
-
媒體觀察
方可成:「小粉紅」,一個「張冠李戴」的標籤
經過研究後,我們確信:「小粉紅」這個標籤的起源有問題,「讀耽美小說的少女變身民族主義小將」的故事實際上並不存在。
-
媒體觀察
加泰隆尼亞獨立速寫:被站隊的媒體與記者
「在一場公開的鬥爭中,媒體總是第一個犧牲品,觀眾和談判雙方都在要求新聞工作者『站隊』。」
-
媒體觀察
傅景華:社交媒體真的在撕裂我們的社會嗎?
過分樂觀,或者過分悲觀的情緒,除了為出版暢銷書的作者創造利好環境,幫內容農場爭取到多些眼球之外,對了解事實,其實幫忙不大。
-
媒體觀察
季文儀:價值搖擺的壟斷巨頭,會否以技術統治世界?
一個推崇壟斷的企業,又怎會顧及社會責任,做到Don’t be evil?
-
無限罷工:被南韓MBC流放的157名記者與主播
南韓MBC電視台工會近日發動罷工。相同光景在五年前也曾出現,記者主播反抗權力黑手伸入媒體,換來的卻是連串整肅。時隔五年,這些被流放的人再次選擇走出來……
-
媒體觀察
方可成:美國人是如何為互聯網自由而戰的?
無論在哪個國家,自由都不是天賜的禮物。在美國,各種自由也始終面臨着方方面面的威脅,需要不停去爭取、去鞏固。
-
媒體觀察
李立峯:要在社交媒體走出同溫層,一靜不如一動
策展行為涉及對內容和來源的選擇,越多策展行為,本來代表越高度的選擇性,理應會收窄接資訊的多樣化程度,但研究的結果卻是相反的……
-
媒體觀察
回應徐小童:看待數據的輕與重,是科學也是藝術
數據是把雙刃劍,勤練武功,不斷學習,終可為你打江山;但學師未成,一知半解,將它當成傍身寶劍,很容易擦槍走火。
-
媒體觀察
回應馬傑偉、朗澄:大數據是讀者的悄悄話,聆聽方有活路
回應讀者的疑問、時代的病症,是媒體人的職責所在,拒絕聆聽讀者聲音,由着自己的喜好來判斷大小事務,並非專業所為。
-
媒體觀察
馬傑偉、朗澄:大數據不是點金石,PV 大跌並非世界末日
識玩玩數據,它是一把雙刃劍,理解越多,可因應客戶或老闆等目標觀眾而「調教」發揮功效,盲目跟從數字走勢,只會作繭自縛。
-
媒體觀察
陳順孝:媒體巨獸瀕臨絕滅,記者如何創業重生?
陳順孝:反對《蘋果日報》沒有做好規劃、沒有提供教育訓練、沒有提供資源協助就貿然誘逼記者離職創業,但記者也要做好轉型重生的準備。
-
媒體觀察
李熠:兩個黎智英的平衡崩潰了
細究黎智英之所以在港台曾經有十多年的好光景,絕對不只是逐利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兩個黎智英」之間的相輔相成和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