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
-
法蘭克福書展2019現場:人類世、右翼極端主義,歐洲當下兩大思想關鍵詞
而我們或許早已習慣一邊內疚,一邊目睹世界繼續以原來的方式運行。
-
讀書時間
黃背心、現代性、歐洲困局、中式管控——2019巴黎書展不可錯過的十本社科新著
十本新書分屬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諸領域,但均以當代世界為主題。如今的世界陷入「現時主義」(présentisme)中,我們困守於當下,過去似已遙遠,也無路通向前方。我們何去何從?該如何思考這樣的世界?
-
專訪艾力克·菲耶:你有一千種孤獨,但文學是你的避難所
文學本身就是在練習緩慢,而在這世界維持緩慢,讓情感、詩意與美這些觀念能夠在此避難,這就是一個作家的抵抗,就是反叛。
-
台北國際書展2019:「獨立」精神給書展大賣場帶來了什麼?
面對業界大崩跌,獨立出版與獨立書店可還有通往未來的機會與希望?
-
台北國際書展2019
書架算命人與書界靈媒:我做選書師的一些故事
在那些客人面前,我好像是書界與人界之間的靈媒,為他們潛在的欲望、焦慮與人生秘密,去選擇最適合他們的一本書⋯⋯
-
朱宥勳:張愛玲又出遺作?明星作家作為產業鏈的發動機
愛財也應取之有道,特別當你是從作家的才華之中賺錢時,至少得負起「對得起作家」的基本倫理責任吧。
-
2016台北國際書展講座
胡慕情:我怕他們以命相搏,卻被迅速遺忘
面對洶湧的社會抗爭,只記錄下過程就可以嗎?抗爭中有哪些值得書寫?胡慕情在層層追問中,從一樁土地徵收案,梳理出台灣百年農地發展史。
-
2016台北國際書展評論
富察:兩岸出版比較的尺度陷阱
如果我們希望台灣出版可以對中國有影響力的話,除了對出版自由的堅守和捍衛,也要做出小型市場的示範,凸顯在大一統的市場之外,還有各種在地化的可能。
-
Books · 書單
2016香港書展,這8本書值得買
書展不是唯一的買書機會,不過既然來了......
-
台北國際書展.書單
這十本書你不能錯過:2017台北國際書展購書指南
獨立書店大吶喊;《人間》場景再現;香港人死了怎麼辦⋯⋯
-
2018 法蘭克福書展:當我在大展中尋找獨立出版的同路人
一位美國獨立出版社執行編輯談到如何到加洲富豪区會見潜在金主,承受金主對她的衣著微言。她說,經營獨立出版就是如何在金主意願下保持編輯的獨立性⋯⋯
-
香港書展
李伯匡:香港書展,與有害的速食問答文化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拋棄對答案的迷信?畢竟,閱讀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觀察現實的方法,若要解決問題,仍需要親證的經驗和實踐。
-
2016台北國際書展評論
傅月庵:數位閱讀陰影下的書展
20年滄海桑田,風雲變色,台北國際書展到底怎麼了?夜色深沉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數位閱讀」威逼下無力掙扎的書展。
-
福爾摩沙:一種關注
富察:台北書展的決然轉身,與分眾年代的出版演化
原本書展的邏輯是經銷商式坪效概念——讀者被簡化為收割的對象,而非參與文化產業鏈的主體。
-
香港書展:新焚書坑儒,與資訊自由之窗的不可能
香港書展人流奇觀,背後卻是台港關係變化;本地出版困局;銅鑼灣書店事件為代表的自由打壓;及雨運後深入社會骨髓的絕望與憂憤。香港還容得下自由書桌嗎?
-
2018香港書展:吃老本做壞香港名頭,對誰有好處?
「散貨場」形象指向提出理念、核心價值、文化水平方面做得不足,兼之以往在商言商的政治中立共識逐漸被推翻,香港書展的影響力也因此進一步下降。
-
2016台北國際書展評論
阿潑:在台北懷念香港書展
香港媒體看不到香港書展擁有的能量,台灣社會也無視書展能延伸的可能。沒有哪個媒體有興趣好好報導精采的座談,讓座談記錄可以被留下、發散,甚至滾動其他討論。
-
2016台北國際書展評論
譚光磊:台北書展,如何成為國際版權交易平台?
撇開什麼「亞洲中心」的堂皇辭令不談,台北書展確實有資格成為一個國際版權交易的重要平台。
-
2016台北國際書展評論
陳穎青:台北書展還能走多遠?
台北國際書展結束了,展後的台灣媒體評論全都是負面字眼。但就在開展的第二天,大陸著名的財經新聞媒體發了一篇長篇報導,盛讚書展,甚至及於會場外的「公民書展」。
-
香港書展
去歷史化的批評之外,我們可以為書展做什麼?
忽視歷史的批評,對推動書展進步的力度,十分有限。我們要先用自己的記憶──書展的歷史,來檢視和守護自己的書展。
-
網絡作家Middle與張愛玲並列書展年度主題作家,被指不尊重文學,你認同嗎?
香港書展10位年度作家過半為流行文學作家,有人質疑書展文學性的缺失,書展是否必然與文學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