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台北國際書展2019:「獨立」精神給書展大賣場帶來了什麼?

面對業界大崩跌,獨立出版與獨立書店可還有通往未來的機會與希望?

台北國際書展2019。

台北國際書展2019。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作者 詹正德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02-14

#台北書展#台灣#書展

台北國際書展2019開展第三日了,到底書展活動對整體出版產業有何積極意義?正面來說,書展是每年出版業的最大節慶,許多出版社攤開之前的計畫與成果給讀者檢視,爭取更多讀者認同;也有出版社認為這是直接與讀者溝通的好時機,可藉以理解市場趨勢調整未來走向;至於業內互相交流或者國際之間的同業交流、版權交易等也都是書展的重要功能,不過一般讀者不需要理會這些。

此所以也有不少出版社趁機標低價,清庫存,導致「把展場變成賣場」一直是書展走向所面臨的主要批評。雖然我覺得各取所需、互蒙其利沒有不好,只要該把握住的分寸有把握住,不要失去書展鼓勵閱讀、支持創作的初衷,其他都是錦上添花。至於我輩獨立書店經營者,原與書展距離就較遠,但既然過去五年參展都引發讀者熱烈支持與關注,就趁此機會把整個業界積累的問題再抽出來濾一濾清楚,或也是另一種除舊佈新。

「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與「獨立出版聯盟」每年擄獲觀展者目光。展現獨立精神,也是獨立書店和獨立出版的價值,書展對此給予空間展現出來,從而爭取更多讀者認同,長期發展、深入實踐,這跟把書展當成賣場的單位,是不一樣的佈展概念。

台北國際書展2019。
台北國際書展2019。攝:陳焯煇/端傳媒

敵人不是電子書

猶記去年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拍了一部電影《非‧虛構情事》(Doubles vies)。全片以法國出版業為背景,幾個主要角色全是出版業從業人員:從出版社總編輯及其演員妻子,到上有出版集團總裁,下有數位創新部門主管,往來的作家好友及其擔任政要助理的同居女友等等;形式上類似楊導《獨立時代》的「大風吹」,每個角色輪番碰面交談,場景內容都是一般的都會上班族生活:開會、吃飯、應酬、出差、下午茶、渡假、講演活動、新書發表會之類。特別的是交談內容除了各角色間的性關係及私生活八卦以外,有相當大的篇幅都是在談出版業的現況,而這些出版現況及其反映出的現實問題拿來比對一下台灣,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差異──或許全球出版業面臨的問題本來也都差不多,畢竟這個行業的歷史已有上千年,任何創新或技術的突破都難以對其進行根本上的改變。因為即使採行最傳統、最基本的方式,它仍然能夠運作下去,這就形成了某種出版的雙面性(恰好與電影原名相呼應,但非電影之意):傳統與創新並存,沒有誰能取代誰。

當音樂及流行歌曲可以數位形式透過網路傳遞、下載,在雲端上存取、分享時,做為前代載體的磁帶及光碟便走入歷史,所有以販賣這些載體為生的通路及店鋪,不論規模大小,幾乎都是轉瞬之間灰飛煙滅(當然也有極少數例外的倖存者,但已無法影響整體結構),連喊痛的機會都沒有。更進一步的影響則是「音樂產業」的創作、生產及流通模式也跟著改變──以往依「暢銷排行榜」決定天王天后的時代已不復見,現在都改賣演唱會門票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