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第39屆巴黎書展落下帷幕。今年的「主賓國」是整個歐洲,這也是書展自創辦以來,首次以一個大陸為受邀方。在英國脱歐前路未卜、歐洲議會選舉不斷逼近、民族-民粹主義狼煙四起、歐洲政局四分五裂的今天,書展意欲展示歐洲文化的多樣性和其內在的關聯性。許多歐洲作家受邀前來與法國作家對談,包括西班牙的塞爾加斯(Javier Cercas)、意大利的德·盧卡(Erri De Luca)、以及土耳其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等。書展同時也組織了250餘場討論活動,議題涉及文學、青少年、歷史、社會等諸多領域。
相比德國的法蘭克福書展,巴黎書展開放性較小,基本以法國國內出版社為主,輔以少數比利時、瑞士、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法語地區的出版社,再加上迪拜等中東國家,包括英語在內的其他語言的書籍相當罕見。
巴黎書展本就偏向中產階層的一般讀者,而近幾年也愈發重視青少年群體。尤其2018年是法國出版業的寒冬,書籍銷售量劇烈下滑,到2019年年初也未見好轉。本屆書展亦是流行讀物當道:青少年讀物、漫畫等比重越來越大,佔了近半空間;文學類書籍也是重點,社科類書籍則不佔多數。此外,Gallimard、Acte Sud等大出版社佔據重要位置,而左翼的社科類出版大社如La Découverte、La Fabrique等都未出現,獨立書店兼做出版的學術性小出版社(比如索邦大學門前著名的哲學書店Vrin)則更加難覓蹤影。
我們從此次書展上擷取近半年間出版、或即將出版的十本社科類新書,它們分屬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諸領域,但均以當代世界為主題。如今的世界陷入「現時主義」(présentisme)中,我們困守於當下,過去似已遙遠,也無路通向前方。我們何去何從?該如何思考這樣的世界?或許讀者能從這十本書中一窺法國思想界對現時世界的最新思考。
關於中國
《中國教給我們的事》(Ce que la Chine nous apprend)
作者: 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
出版社:Gallimard
出版日期:2019/03
1、汪德邁:《中國教給我們的事》(Ce que la Chine nous apprend)
年逾九十的汪德邁是法國漢學界的泰斗,畢生致力於甲骨文、儒家思想等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國智慧》(Sagesses chinoises)、《中國思想的兩種理性:占卜與表意》(Les deux raisons de la pensée chinoise, Divination et idéographie)等等。
本書中,汪德邁依舊在回答那個永恆的問題:對西方而言,中國代表的是一種「別處」,還是一種「共通」?他的論述分成三部分:首先是語言層面。在《中國思想的兩種理性》中,汪德邁已經比較了中西兩門語言的不同:中國書寫語言來自占卜技術,且其發展獨立於口頭語言,這與西方語言的誕生大相徑庭。其次是社會組織層面。與西方不同的是,古代中國的經濟和生產模式基於既定的理念之上。最後,與西方的宗教不同,在中國,神的超越性始終缺場,取而代之的是與世界與宇宙的關係。
《被管控的中國,天安門1989-2019》(La Chine sous contrôle, Tiananmen 1989-2019)
作者:卜光(François Bougon)
出版社:Seuil
出版日期:2019/03
2、卜光:《被管控的中國,天安門1989-2019》(La Chine sous contrôle, Tiananmen 1989-2019)
世界報記者卜光(François Bougon)曾駐華多年,著有《習近平所思所想》(Dans la tête de Xi Jinping)。30年來,天安門事件一直是內地的禁忌話題。近年來,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思想風潮在內地愈演愈烈,大眾對天安門事件的態度也逐漸轉變,有些人覺得它已是與當今世界無關的幽靈般的往事,而有些人則用如今國力的強盛來合理化政府當年的惡行:沒有當年政府的鎮壓,又何來如今富強的中國?
天安門事件後,法國總統密特朗說:「向青年人開槍的政權是沒有未來的」,然而,如今的中國政府依舊屹立不搖。卜光帶我們回顧了1989年的往事,隨後分析了後天安門時代政府背後的新權威主義:它從民主化之前的必要過渡階段,逐步變成了如今習近平的極端強人政治。
大師之作
《我們的思想與政治史:1968-2018》(Notre histoire intellectuelle et politique 1968-2018)
作者:皮埃爾·羅桑瓦龍(Pierre Rosanvallon)
出版社:Seuil
出版日期:2018/09
3、皮埃爾·羅桑瓦龍: 《我們的思想與政治史:1968-2018》(Notre histoire intellectuelle et politique 1968-2018)
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現當代政治史教授羅桑瓦龍(Pierre Rosanvallon),是中文世界相對熟悉的一位當代法國學者。早年他曾是工會中的積極分子,隨後進入學院,主要研究資本主義觀念史、法國19世紀以來的政治模式演變、民主思想史等,已經被譯為中文的著作有《烏托邦資本主義:市場觀念史》(Le Capitalisme utopique. Histoire de l’idée de marché)、《法蘭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會與雅各賓主義的對立》(Le Modèle politique français. La société civile contre le jacobinisme de 1789 à nos jours)《公民的加冕禮:法國普選史》(Le Sacre du citoyen. Histoire du suffrage universel en France)等。近年來,他將目光逐漸轉向當代法國政治。
本書中,羅桑瓦龍將1968年之後視作現代性的第三階段,接續自法美革命的第一階段、和工業資本主義擴張時的馬克思社會民主主義視角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與鼓求創新的資本主義和相應的「獨特性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e de singularité)理念緊密相連,即相信人可以自行創造生活,或如馬克思所說,「每個人都是自我存在的藝術家」。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顧1960-1970年代的民主實驗,主要取自他自身的從政經歷;第二部分考察1980-1990年代的挫折時期,包括知識分子場域的萎縮、秉持「現實主義」的左翼的失利、技術官僚的誘惑等等;第三部分分析新千年之後的當下,國族-民粹主義與共和-主權主義如何造成左翼新的困境。尾聲部分則是對未來研究計劃的展望。
如他在法蘭西公學院就職演說中所稱,歷史應被視作「為我們的當下運作的實驗室」。與哈貝馬斯一樣,羅桑瓦龍相信,現代性是遠未完成的計劃。五月風暴之時烏托邦式的民主綱領只是「過早出現」,它們仍可以為如今左翼的新道路提供思考。
《捍衛現代性》(Défense de la modernité)
作者:阿蘭·圖賴訥(Alain Touraine)
出版社:Seuil
出版日期:2018/09
4、阿蘭·圖賴訥:《捍衛現代性》(Défense de la modernité)
和洛桑瓦龍一樣,年逾九十的著名社會學家阿蘭·圖賴訥(Alain Touraine)也致力於為現代性辯護。
圖賴訥是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榮休教授,也是法國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他提出的行動社會學與新社會運動理論已是當代法國社會學無法繞開的經典。《守護現代性》並未脱離圖賴訥業已建立的理論系統。在1990年代寫就的《對現代性的批評》(Critique de la modernité)當中,圖賴訥認為,啟蒙時代發展而出的以「理性化」與「主觀化」為特點的現代性,已經遭遇到嚴重的困難,現代性觀念必須重建。重建現代性,便是重建社會行動,而社會行動又以「歷史主體」(sujet historique)為基礎。這裏的主體,指的是對秩序邏輯的反抗,和對自我構建的需求。因此,現代性便與「如自由和創造一般的人類主體」的誕生緊緊相連。
在他的新書中,圖賴訥延續着他的思考:在替代舊的工業社會的「超現代性」社會中,誰將是這個新社會最重要的行動主體?他的答案是「婦女」和「移民」:他把婦女解放與移民所造成的多元文化問題定為如今的兩大主題。雖然這個社會充滿陷阱和新的宰制形式,但作為一個「樂觀主義者」,他仍相信主體會創造新的行動。行動者如何在這四分五裂的社會中歸來,是他一生關注的重大主題。
當下難題
《製造激進》(La fabrique de la radicalité)
作者: 博內利(Laurent Bonelli)、加里埃(Fabien Carrié)
出版社:Seuil
出版日期:2018/09
5、博內利&加里埃:《製造激進》(La fabrique de la radicalité)
近幾年法國備受恐怖主義襲擊,而兇手又多為在法國本土長大的穆斯林移民後裔,這引發了民眾的擔憂。巴黎十大的兩位社會學家博內利(Laurent Bonelli)和加里埃(Fabien Carrié)為此調查了133份未成年人的檔案,他們都因恐襲案件被起訴,或是留有「激進化」的記錄。
他們將這些未成年人的激進化方式分為四類。首先是「安撫式激進」(radicalité apaisante),佔研究對象的5%,且多為女性,她們信仰極端伊斯蘭主義,是出於動盪的家庭因素(暴力等等),尋求一個可以提供庇護的內在世界;其次是「對抗式激進」(radicalité agonistique),佔比32%,以男性居多,產生於青少年針對家長和師長的衝突;第三類是「反叛式激進」(radicalité rebelle),佔比8%,出於對慣例和制度的反叛。這三類都可被歸為「反抗型」,且一般不會變成嚴重的事件(例如離家投靠伊斯蘭國,意圖恐怖襲擊等)。
而最可怕的是第四類——「烏托邦式激進」,則是青少年在意識形態驅動下激進化,這一般會造成嚴重後果。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同,這些人都曾在學校有過不錯的成績,然而,一旦在學業競爭中失敗,他們便會找不到方向,從而走向歧路。這部分佔了全部人數的56%。
《透過歷史看黃背心運動》(Les Gilets jaunes à la lumière de l’histoire)
作者:諾瓦耶勒(Gérard Noiriel)
出版社:L’Aube
出版日期:2018/09
6、諾瓦耶勒:《透過歷史看黃背心運動》(Les Gilets jaunes à la lumière de l’histoire)
自去年11月底「黃背心」運動出人意料地延燒以來,它一直是全法國關注的焦點。從税收制度到社會平等,從公民抗議到參與式民主,從示威者的暴力事件到警察暴力,從民粹主義到反猶主義,「黃背心」運動提供了無數議題,也引發了媒體和知識分子界雪崩般的評論。如哲學家Etienne Balibar所言,面對這深刻揭示法國社會現實的事件,我們有「理解它的義務」。
諾瓦耶勒(Gérard Noiriel)是高等社科研究院的社會學教授,以其移民研究最為出名。去年9月,他曾出版《法國大眾史》(Histoire populaire de la France),黃背心運動爆發以來,他也一直是運動積極的支持者。在一篇寫給世界報的文章裏,他強調盲目將黃馬甲運動與歷史上的其他叛亂或社會運動做比較的危險性。新書中,他與《世界報》思想版塊的主編Nicolas Truong對話,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發。
反思歐洲
《當歐洲左支右絀:十年間的政治危機》(Quand l’Europe improvise: dix ans de crises politiques)
作者:呂克·範米德拉爾(Luuk van Middelaar)
出版社:Gallimard
出版日期:2018/10
7、呂克·範米德拉爾:《當歐洲左支右絀:十年間的政治危機》(Quand l’Europe improvise: dix ans de crises politiques)
呂克·範米德拉爾(Luuk van Middelaar),荷蘭作家、哲學家,曾出任前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範龍佩(Herman Van Rompuy)的團隊成員,現在萊頓大學執教。著有描寫歐盟成立經過的《通往歐洲之路》(Le Passage à l’Europe)。
他的新書分析了近十年歐盟的風風雨雨,從金融危機到難民危機,以及英國脱歐、烏克蘭危機等等。他認為,經過這場在毫無準備的情形下遭遇的十年危機後,歐盟已經從由歐盟委員會執掌的「規範歐洲」,一步步走向了由各個成員國組成的聯盟所主導的「事件歐洲」。
在範米德拉爾看來,歐盟內部的權力關係可被分成三種模式:歐盟委員會的「功能主義進路」,它通過法律和專家制度為每個問題「去政治化」;通過歐洲議會將問題重新政治化的「聯邦進路」;以及由各個國家領導主導的「同盟進路」。範米德拉爾對布魯塞爾的專家們抱有惡感,他慶幸他們影響力的下降,和國家領導人們話語權的上升。
《歐洲是基督教的嗎?》 (L’Europe est-elle chrétienne?)
作者:奧利維爾·羅伊(Olivier Roy)
出版社:Seuil
出版日期:2019/01
8、奧利維爾·羅伊:《歐洲是基督教的嗎?》 (L’Europe est-elle chrétienne?)
或許有讀者還記得去年那份在歐洲無人問津、卻在中文世界取得一定反響的「保守主義知識分子宣言」。他們急於為歐洲尋找一個失落的基督教根基。那麼。歐洲是基督教的嗎?
政治學者、伊斯蘭教專家奧利維爾·羅伊(Olivier Roy)對此做了深入考察:一方面,基督教深刻地影響歐洲,為它提供了諸多關鍵的概念和機制;另一方面,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衰落,特別是,17世紀宗教戰爭後締結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使得政治權力躍於宗教之上。不過,基督教價值觀一直髮揮着功用,即便法國在1905年通過政教分離法律,歐洲的世俗性也不過是「去宗教化」的基督教,社會道德與宗教道德依舊高度重疊。
這一切在五月風暴發生改變。崇尚個人化、自由與慾望的1960年代加速了宗教的退場,傳統價值觀被徹底拋棄。而如今,羅伊提醒我們,以身份認同的方式為宗教招魂毫無意義,只是一場反移民、反穆斯林的民粹遊戲。在採訪中,他談到:「最大的誤會,是民粹主義者追求的是身份,而不是宗教。他們把『基督教歐洲』當一種暗號來說,為的是顯示歐洲不屬於穆斯林,但卻無法給這個詞賦予香腸紅酒野餐外的更多含義。因此,基督教身份是對基督教的一種歪曲」。
史海傳奇
《法國知識分子的傳奇:1944-1989》(La Saga des intellectuels français 1944-1989)
作者:弗朗索瓦·多斯(François Dosse)
出版社:Gallimard
出版日期:2018/09
9、弗朗索瓦·多斯:《法國知識分子的傳奇:1944-1989》(La Saga des intellectuels français 1944-1989)
弗朗索瓦·多斯(François Dosse),巴黎政治學院與巴黎十二大教授,著有頗受爭議的兩卷本《結構主義史》(Histoire du structuralisme),以及利科(Paul Ricœur)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德勒茲(Gilles Deleuze)等學者的傳記等,是法國二戰後知識分子史的專家。
他的新作共1300餘頁,分為兩卷,描繪1944-1989年間的思想變遷。從二戰結束到蘇聯的垮台前夕,法國經歷了理論批評的繁盛與衰落,其中有着雙重的興起與覆滅,首先是韋伯(Max Webber)所謂的「先知知識分子」(intellectuel prophète)最後的輝煌,從以薩特(Jean-Paul Sartre)為代表的「全能知識分子」(intellectuel universel),到以福柯(Michel Foucault)為代表的專攻單一領域的「特殊知識分子」(intellectuel spécifique),再到知識分子群體在1980年代從公共領域的退出,走向1990年代的「知識分子的墳墓」;其次,「對人類社會的整全理解體系」的夢想在結構主義中達到高潮,隨即卻破裂成碎片的後現代狀態。當然,也不能忘了這幾十年電視等新媒體的出現對知識分子場域帶來的影響。
本書頗具野心,不過也同樣引發了一些爭議。除一些事實錯誤外,有評論者指出多斯沒有質疑「知識分子」的傳統定義,因此局限在對人文科學領域學者的討論,而對同樣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科學家們視而不見。
《婦女解放運動-精神分析與政治運動,1968-2018:婦女解放50年》 (MLF, psychanalyse et politique 1968-2018 : 50 ans de libération des femmes)
作者:集體(Antoinette Fouque, Michèle Idels, Sylvina Boissonnas, Elisabeth Nicoli等)
出版社:Editions des Femmes
出版日期:2018/03(第一卷),2019/02(第二卷)
10、 《婦女解放運動-精神分析與政治運動,1968-2018:婦女解放50年》 (MLF, psychanalyse et politique 1968-2018 : 50 ans de libération des femmes)
婦女出版社的由來值得一提。1970年是法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元年:5月,新建立的Vincennes大學舉辦了第一次女性主義集會;8月,Monique Wittig等人為凱旋門的二戰無名烈士墓獻花圈,以紀念「戰士們的妻子」,「比士兵更無名的,是他的妻子」,伴隨着這句口號,女性主義進入公眾視野,許多女性主義組織匯聚在一起成了轟轟烈烈的解放運動。精神分析專家Antoinette Fouque成立的「精神分析與政治」運動,是這些組織裏頗具代表性的一支,而婦女出版社正是由她創立。
數十年來,該出版社出版了許多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法國有Hélène Cixous等人,外國有Lispector等人)的作品,也發布過許多學術研究成果,比如1977年的二戰後第一本《女性主義史》(Histoire du féminisme)。因此,如今的這兩卷本婦女解放運動史不容錯過。
(李怡萱,旅法讀書人)
好介绍,谢谢🙏
可以不懂法语,不知有没有英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