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來信:巴以問題正撕裂社會,減對烏戰關注,增恐襲風險|Whatsnew國際

巴黎來信:巴以問題正撕裂社會,減對烏戰關注,增恐襲風險|Whatsnew

比起滿街飄揚的以色列六芒星旗幟,「不應忘記烏克蘭」的標題顯得黯然失色。

林子立:雙英出訪的美中代理人之爭,與馬克龍的「第三極」強權夢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馬克龍的五年:出爾反爾的施政,如何令政綱空洞的「富人總統」盡失人心?

「我不能想像勒龐成為總統,我不希望惡夢成真。可是,我又討厭馬克龍,他這五年做的事跟勒龐根本無異。」

「澤穆爾現象」:以博學才子形象包裝的極右翼人物,如何威脅法國核心價值?

澤穆爾的野心是對付法國文化核心中,象徵「政治正確」的普世價值,亦即「自由、平等、博愛」以及「人權」。

杜卿:複雜多元的黃馬甲運動,折射「馬克龍主義」的失敗

馬克龍的話語充斥着管理學特別是人力資源術語,完全是透過一種經濟理性去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黃馬甲們所拒斥的,正是這樣以效率回報等為中心的冰冷理性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