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以來,法國的「黃馬甲」運動持續已近五個月,幾經起伏後終於式微(4月6日第21輪示威全法僅有兩萬餘人),但仍無休止跡象,法國持續向世界展示着社會的巨大瘡口。從最初的燃油税議題,逐步擴張到税收與社會的不公正,乃至現政府的合法性缺失......從購買力問題一直到制度危機,從未有人意料到黃馬甲會延燒至這般程度。
抗議增税和生活成本提高的社會運動,雖在法國歷史上屢見不鮮,但黃馬甲不受地緣邏輯限制的離散模式、在社交網絡上自發形成的動員方式、缺乏明確綱領與領導者、沒有中介、且示威者無法被歸類為某一種政治或社會範疇的異質構成,使得它成為一場前所未聞的「人民抗爭」。面對這一揭示法國社會深層本質的大事件,我們無疑有「理解的義務」。
應當說,黃馬甲運動首先是一種人民的在場和主體化,是抽象民意的實體化回歸。黃馬甲運動其本質上的異質性,拒絕任何簡單的二分法分析;而其異質性反映出來的,則是法國當今極度複雜與多元化的社會裂痕,而以同質性為特徵的「馬克龍(馬克宏)主義」對這一複雜性的無視,正是它的失敗之處。

「黃馬甲」究竟是誰?
自黃馬甲運動出人意料地爆發以來,其混雜的構成便一直困擾評論者。黃馬甲們究竟是誰?運動甫一開始,便有學者團隊前往個別示威現場進行調查,但其研究都因取樣過少等問題飽受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