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脫鉤到學術脫鉤——中國研究者們還能回到中國嗎?國際

從經濟脫鉤到學術脫鉤——中國研究者們還能回到中國嗎?

這不是一個外國人類學者可以輕易走進黨校做研究的時代了,現在的關鍵詞是「脫鉤」。越是這樣的年頭,在地的觀察就越稀缺。

模糊在政治口號裡的「他者」:中國大陸居民如何看待「武統」台灣?

對於大多數的大陸民眾來說,「一個中國」和「兩岸統一」是一種長久存在於官方話語裡的、沒有被挑戰過的「原則問題」。

專訪政治學家裴宜理(下):我對中國革命的興趣,在於它未實現的道路和可能性

如果回到歷史上的那些時刻,人們為了更美好的世界而做出巨大犧牲的時候,是否有一些方法,也許令人們最後可以看到不同的結果?

專訪政治學家裴宜理(上):對研究中國的學者來說,現在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

我們面臨種種不利因素,比如中國普遍存在的對美國的反感,還有獲取材料的難度——曾經開放的檔案現在即便對中國人自己也不公開。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組後不存續,未來逐一檢討中國研究機構

常務副校長陳金樑表示來中大任職前不知道該中心,同時指中國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非學者服務。

金盾工程:數字監控技術如何改變中國政府的維穩偏好

研究表明數字監控帶來的維穩便利令政府不再積極投入社會福利,人們能享受到的公共品沒有得到預期的改善。這從側面反映了威權國家推行社會福利的首要目標是維穩,而不是改善民眾福祉。

對話劉紹華:「防疫」中國內部,缺乏倫理的醫療技術與政治文化

「有點像是中國政府把公眾的反應當『細菌』,然後拼命地施加抗生素的劑量。可是,這樣的控制終究會潰散的,而它眼中的那個『細菌』是會病變的。」

她用12年尋訪逃離者,記錄1949年「離開上海的最後一艘船」

「我想我們沒法說,哪一艘船是真正的『最後一艘』。這其實是一個關於人們感受的比喻:巨大的恐慌和瘋狂,以及逃離未知、動盪甚至是災難的迫切感。」

吳國光:人文社會研究中的價值關懷——韋伯、後全球化、與中國研究

中國研究尤其是這樣一個學術領域,在那裏,極有必要實行價值中立的方法論,也很有必要張揚人文社會研究的「價值關懷」和「倫理承擔」。